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论 | 第7-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关系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 | 第12-21页 |
第一节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存在 | 第12-14页 |
一、 人的存在的关系规定性 | 第12-13页 |
二、 人的存在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14页 |
三、 人的发展与关系的统一性 | 第14页 |
第二节 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 第14-17页 |
一、 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关系 | 第15-16页 |
二、 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关系 | 第16-17页 |
三、 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自我关系 | 第17页 |
第三节 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生成 | 第17-21页 |
一、 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17-18页 |
二、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与发展性 | 第18-19页 |
三、 社会关系决定人本质的生成与发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关系”思想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康德哲学思想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 第21-23页 |
一、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 第21-22页 |
二、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 | 第22页 |
三、 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费希特、谢林哲学思想中的社会关系思想 | 第23-26页 |
一、 费希特的社会关系思想 | 第23-25页 |
二、 谢林的社会关系思想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关系思想 | 第26-29页 |
一、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 第26-27页 |
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关系与国家理论 | 第27-29页 |
第四节 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的“自我”和“你” | 第29-33页 |
一、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物 | 第29-31页 |
二、 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马克思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社会关系”理论的扬弃 | 第33-4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理论的初涉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理性化和世俗化 | 第34-42页 |
一、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初现 | 第34-39页 |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向度 | 第39-4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总体框架的建构 | 第42-47页 |
一、 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理论的科学阐发 | 第42-43页 |
二、 社会关系理论总体框架的建构 | 第43-4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 | 第47-67页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缘起及历史性生成 | 第47-54页 |
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史缘起 | 第47-51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回顾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 第54-58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 | 第54-55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历史视角 | 第58-6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价值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61-67页 |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向 | 第61-63页 |
二、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 | 第63-65页 |
三、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