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 ·大规模数据组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通视分析算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大区域多尺度雷达阵地遮蔽角计算原理 | 第16-27页 |
| ·雷达阵地遮蔽角与通视分析 | 第16-17页 |
| ·数字地形模型 | 第17-20页 |
| ·DTM和DEM | 第17页 |
|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 第17-20页 |
| ·规则格网模型 | 第17-18页 |
| ·等高线模型 | 第18-19页 |
|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 第19-20页 |
| ·大区域多尺度数据组织 | 第20-23页 |
| ·大区域与多尺度 | 第20-21页 |
| ·金字塔模型与四叉树结构 | 第21-23页 |
| ·基于规则格网DEM的通视分析LOS算法 | 第23-26页 |
| ·沿LOS计算高度方法 | 第23页 |
| ·最大斜率法 | 第23-24页 |
| ·剖面图差积法 | 第24-25页 |
| ·其他改进算法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大区域多尺度数据获取与组织 | 第27-38页 |
| ·DEM数据获取主要来源 | 第27-29页 |
| ·影像 | 第27页 |
| ·地形图 | 第27-28页 |
| ·地面本身及其他数据源 | 第28页 |
| ·各种数据源对比 | 第28-29页 |
| ·由等高线获取DEM数据算法流程 | 第29-30页 |
| ·由数字化等高线获取地性线 | 第29页 |
| ·兼顾地形特征的TIN建模 | 第29页 |
| ·TIN到规则格网的转换 | 第29-30页 |
| ·DEM数据多尺度组织方式 | 第30-36页 |
| ·DEM数据格式设计 | 第30-31页 |
| ·系列比例尺地图数据组织模式 | 第31-32页 |
| ·多尺度数据组织原则 | 第32-33页 |
| ·多尺度数据的分辨率设计 | 第33-34页 |
| ·多尺度数据的级别设计 | 第34页 |
| ·多尺度数据的范围设计 | 第34页 |
| ·多尺度数据的整体设计 | 第34-35页 |
| ·四叉树数据组织的实现 | 第35-36页 |
| ·传统DEM分幅方式向四叉树分幅方式转换 | 第35-36页 |
| ·较低级别四叉树数据生成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雷达阵地遮蔽角计算方法 | 第38-61页 |
| ·单视点雷达阵地遮蔽角分析三种计算模式 | 第38-39页 |
| ·结果优先模式 | 第38-39页 |
| ·精度优先模式 | 第39页 |
| ·平衡计算模式 | 第39页 |
| ·基于LOS算法单视点雷达阵地遮蔽角分析 | 第39-45页 |
| ·数据尺度自动选择 | 第40-41页 |
| ·求雷达实际坐标 | 第41-42页 |
| ·根据雷达坐标求相对位置 | 第42-43页 |
| ·DEM数据文件读取 | 第43页 |
| ·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差改正 | 第43-44页 |
| ·参考面计算 | 第44页 |
| ·最大遮蔽角计算和可视域分析实现 | 第44-45页 |
| ·对LOS算法的思考及改进 | 第45-47页 |
| ·基于改进LOS(ALOS)算法的单视点雷达阵地遮蔽角分析 | 第47-50页 |
| ·八区域划分 | 第47页 |
| ·优化数据生成 | 第47-48页 |
| ·最大雷达遮蔽角计算 | 第48-50页 |
| ·实验对比及实验结论 | 第50-58页 |
| ·算法运行效率实验 | 第50-54页 |
| ·实验结论 | 第54-55页 |
| ·算法正确性实验 | 第55-58页 |
| ·实验结论 | 第58页 |
| ·多视点雷达阵地遮蔽角分析 | 第58-60页 |
| ·多视点雷达阵地遮蔽角分析算法流程 | 第59页 |
| ·多视点雷达阵地遮蔽角分析实现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雷达阵地遮蔽角自动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1-65页 |
| ·系统总体结构与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第61-63页 |
| ·数据处理模块 | 第61-62页 |
| ·遮蔽角分析模块 | 第62页 |
| ·可视化模块 | 第62页 |
| ·外围功能模块 | 第62-63页 |
| ·系统实现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65-66页 |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1-72页 |
| 一、作者简历 | 第71页 |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
|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