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土壤腐殖质组分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腐殖质的概述 | 第11-15页 |
·腐殖质的定义、来源及分组 | 第11-13页 |
·腐殖质的形成和功能团 | 第13-15页 |
·腐殖质对土壤环境上的作用 | 第15页 |
·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15-17页 |
·土壤腐殖质组分海拔分布 | 第15-16页 |
·土壤腐殖质组分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 第16-17页 |
·腐殖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危害的抵消功能 | 第17页 |
·土壤腐殖质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 第17-19页 |
·土壤腐殖质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第17-18页 |
·腐殖质矿质复合体及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草原土壤的光化学特性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伊犁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形成特点 | 第21-24页 |
·地理分布特点 | 第21页 |
·伊犁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形成的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伊犁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形成的气候特点 | 第22页 |
·伊犁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形成的植被条件 | 第22-23页 |
·伊犁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形成的成土母质 | 第23页 |
·伊犁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的剖面特性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样品分析 | 第25-2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7页 |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拟解决的关键 | 第28-29页 |
第3章 伊犁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机碳垂直变化研究 | 第29-4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机碳含量和组分按海拔高度变化规律 | 第29-34页 |
·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机碳含量和组分按照剖面变化规律 | 第34-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伊犁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机碳总量按海拔高度分布规律 | 第38-39页 |
·伊犁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机碳总量按剖面分布规律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伊犁典型栗钙土和灰漠土腐殖质 Fe~(2+)、Zn~(2+)复合体形成机制及其垂直变化规律 | 第43-5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腐殖酸的提取 | 第44页 |
·胡敏酸的分离和纯化 | 第44页 |
·腐殖酸 Fe~(2+)、Zn~(2+)复合体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伊犁草原土壤腐殖质 Zn~(2+)复合体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的垂直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伊犁草原栗钙土腐殖质 Fe~(2+)复合体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的垂直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伊犁典型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腐殖质光化学性质及其垂直变化规律 | 第50-6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0页 |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光密度测定 | 第50-51页 |
·红外光谱特性的测定 | 第51页 |
·~1H NMR 光谱特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腐殖质光密度特性的剖面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草原栗钙土和灰漠土土壤腐殖质红外光谱的垂直变化研究 | 第54-59页 |
·草原土壤腐殖质核磁共振特征 | 第59-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