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与设计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供水安全预警研究现状第14-16页
     ·供水安全预警指标第16-17页
     ·供水安全预警方法第17-19页
     ·供水安全预警等级划分第19-20页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研究目标第20-21页
     ·研究内容第21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研究第22-42页
   ·研究流程第22-23页
   ·研究原理第23-24页
   ·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指标选择第24-26页
     ·建立原则第24-25页
     ·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第25-26页
   ·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指标权重计算第26-29页
     ·模糊物元分析原理第26-27页
     ·复合模糊物元第27页
     ·从优隶属度原则第27-28页
     ·标准模糊物元第28页
     ·基于熵权模糊物元的预警指标权重计算第28-29页
   ·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等级的划分第29-31页
     ·预警等级第29页
     ·综合评判法——空间距离第29-30页
     ·基于加权欧氏距离的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等级划分第30-31页
   ·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结果第31-42页
     ·人均水资源量第31-35页
     ·万元GDP用水量第35-36页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余缺水率第36-39页
     ·预警结果第39-42页
第三章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第42-49页
   ·系统需求分析第42-43页
   ·系统开发环境第43-45页
     ·Visual Studio 2008平台第43-44页
     ·C#语言第44页
     ·ADO.NET技术第44-45页
     ·ASP.NET技术第45页
   ·系统目标设计第45-46页
   ·系统结构设计第46-47页
   ·系统功能设计第47-49页
第四章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的实现第49-56页
   ·数据管理第50页
   ·图表分析第50-51页
   ·供水情景模拟第51-52页
   ·需水情景模拟第52-55页
   ·预警等级判定第55-56页
第五章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的使用第56-82页
   ·数据管理模块操作说明第56-63页
     ·上海市水资源概况第56-59页
     ·上海市人口统计数据第59页
     ·上海市水资源利用情况第59-63页
   ·图表分析模块操作说明第63-67页
     ·柱状图第64-66页
     ·折线图第66页
     ·饼状图第66-67页
   ·供水情景模拟模块第67-68页
   ·需水情景模拟模块操作说明第68-73页
     ·下载并打开Vensim软件第69页
     ·打开上海市需水量预测模型第69页
     ·使用模型分析工具查看模型结构第69-70页
     ·使用模型绘图工具编辑模型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第70-71页
     ·模型仿真第71页
     ·使用控制面板和数据分析工具向用户展示模型的模拟结果第71-73页
   ·预警等级判定模块操作说明第73-82页
     ·居民生活需水量预测第74-76页
     ·工业需水量预测第76-78页
     ·城市公共生活需水量预测第78-79页
     ·陈行水库供水区需水量预测结果第79页
     ·陈行水库供水安全预警等级计算第79-80页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综合预警第80-82页
第六章 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的对策、建议和措施第82-84页
   ·建立健全水资源法律法规,加强其实施力度第82页
   ·加强政府对公众的警示教育,培养公众预警意识第82页
   ·有针对性的为保障供水安全开展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第82-83页
   ·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第83-8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7页
   ·主要结论第84-86页
   ·不足之处第86-87页
附录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商务楼宇用水定额制定及建筑节水适用标准比较研究
下一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中的景观资源评价研究--以山西灵石静升古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