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滴水岩矿区采空地面塌陷预测与油气管道安全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开采沉陷的研究 | 第10-12页 |
·开采沉陷区埋地管道变形研究 | 第12-13页 |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17-23页 |
·气象和水文 | 第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20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0-2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工程地质岩组 | 第21-23页 |
第3章 滴水岩煤矿与管道工程概况 | 第23-29页 |
·矿区煤层 | 第23-26页 |
·含煤地层 | 第23页 |
·可采煤层 | 第23-24页 |
·煤层顶底板条件 | 第24-25页 |
·煤层开采方式 | 第25页 |
·采空地面塌陷 | 第25-26页 |
·管道工程 | 第26-29页 |
·管道与煤矿采空区位置 | 第26-27页 |
·管道特征 | 第27-29页 |
第4章 采空地面塌陷预测 | 第29-46页 |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基本原理及软件简介 | 第29-31页 |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FLAC3D 软件简介 | 第30-31页 |
·计算模型 | 第31-34页 |
·材料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的选取 | 第31页 |
·计算范围与边界条件设定 | 第31-32页 |
·计算参数及模型网格剖分 | 第32-33页 |
·模型计算与监测点布置 | 第33-34页 |
·充分采动后采空区岩土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34-42页 |
·充分采动后采空区应力分析 | 第34-37页 |
·采空区地表沉陷量分析 | 第37-41页 |
·地表监测点沉陷位移分析 | 第41-42页 |
·移动盆地的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控制和影响采空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 | 第43-45页 |
·地质构造的影响 | 第43-44页 |
·煤层产状的影响 | 第44页 |
·顶板(覆岩)岩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松散层厚度的影响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采空区油气管道安全评价 | 第46-59页 |
·计算模型 | 第46-50页 |
·管道本构模型和管道安全评价标准 | 第46-47页 |
·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 | 第47页 |
·计算参数及模型网格剖分 | 第47-48页 |
·管道监测点布置 | 第48-50页 |
·采空区管道变形基本特征 | 第50-57页 |
·管道应力和位移分析 | 第50-56页 |
·管道应力分析 | 第50-54页 |
·管道位移分析 | 第54-56页 |
·管道安全评价 | 第56-57页 |
·基于应力的管道安全评价 | 第56-57页 |
·基于应变的管道安全评价 | 第57页 |
·控制和影响管道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57-58页 |
·移动盆地的影响 | 第58页 |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建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