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录》研究
| 目录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一节 《潇湘录》的版本及作者概况 | 第7-11页 |
| 第二节 《潇湘录》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潇湘录》的故事类型 | 第13-26页 |
| 第一节 相遇型 | 第13-17页 |
| 一、情遇型 | 第13-16页 |
| 二、遭遇型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谐隐型 | 第17-22页 |
| 第三节 劝世型 | 第22-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潇湘录》的思想倾向 | 第26-44页 |
| 第一节 《潇湘录》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现实 | 第26-38页 |
| 一、唐代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 第27-28页 |
| 二、科举选官制度 | 第28-31页 |
| 三、门第观念 | 第31-33页 |
| 四、佛道宗教文化 | 第33-38页 |
| 第二节 《潇湘录》所反映的唐代文士心态 | 第38-44页 |
| 一、对大唐盛世景象的怀旧心态 | 第39-40页 |
| 二、“出世”与“入世”相交织的矛盾心态 | 第40-42页 |
| 三、强烈的宗儒心态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潇湘录》的艺术特色 | 第44-54页 |
| 第一节 诙谐讽喻的叙事方式 | 第44-47页 |
| 一、开门见山式 | 第45-46页 |
| 二、隐喻暗讽式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 | 第47-49页 |
| 第三节 “文备众体”的文体特征 | 第49-54页 |
| 一、“诗笔” | 第50-51页 |
| 二、“议论” | 第51-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