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聚酮合成酶 | 第14-19页 |
·Ⅰ型PKS及各功能域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Ⅱ型PKS及各功能域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Ⅲ型PKS及各功能域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聚酮合成酶功能域研究热点 | 第19页 |
·蒽醌 | 第19-21页 |
·蒽醌的种类及分布 | 第20-21页 |
·蒽醌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 第21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21-28页 |
·常用在线数据库及软件 | 第22-23页 |
·蛋白质结构预测 | 第23-24页 |
·分子对接 | 第24-25页 |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方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决明不同组织蒽醌含量的测定 | 第28-3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蒽醌的提取 | 第29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各组织蒽醌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验证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蒽醌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30页 |
·不同组织蒽醌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验证性实验结果 | 第3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决明聚酮合成酶cDNA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决明子叶RNA的制备 | 第33-34页 |
·逆转录合成cDNA | 第34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基因的扩增 | 第34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34-35页 |
·聚酮合成酶基因表达载体的制备及转化子的鉴定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基因组质量分析 | 第35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35-37页 |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37-3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决明聚酮合成酶不同组织的表达研究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9-40页 |
·决明各组织RNA的提取 | 第40页 |
·决明各组织cDNA的获得 | 第40页 |
·RT-PCR | 第40-41页 |
·产物检测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各组织RNA的测定 | 第41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基因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1-43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决明聚酮合成酶基因序列的克隆测序与内含子分析 | 第44-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决明子叶基因组的制备 | 第44-45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5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基因的扩增 | 第45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45-46页 |
·聚酮合成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基因组质量分析 | 第46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46-47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的DNA全长分析 | 第47-48页 |
·决明聚酮合成酶的DNA内含子分析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决明查尔酮合成酶的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模拟 | 第50-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序列比对和同源模建 | 第50页 |
·初始模型的能量优化与修正 | 第50-51页 |
·模型验证 | 第51页 |
·分子对接 | 第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序列比对和同源模建 | 第51-52页 |
·同源模型的验证 | 第52-54页 |
·对接研究与活性位点 | 第54-56页 |
·催化机制的推测 | 第5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七章 31个物种聚酮合成酶序列分析 | 第58-7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8-61页 |
·在线工具 | 第58-59页 |
·分析软件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收集聚酮合成酶蛋白数据 | 第59-60页 |
·物种的选取 | 第60页 |
·功能域的节选 | 第60页 |
·各功能域的命名整理 | 第60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0-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8页 |
·基础数据 | 第61-62页 |
·各功能域在31个物种中的存在情况 | 第62-68页 |
·31个物种的总体和各功能域的系统发育进化树 | 第68-78页 |
·31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及bootstrap检验 | 第69-70页 |
·各功能域系统发育进化树 | 第70-71页 |
·CHS_like与PLN0317n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及bootstrap检验 | 第71页 |
·Ⅰ型和Ⅱ型PKS各功能域的系统发育进化树 | 第71-7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8-79页 |
总结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