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区居民点安置方式探索--以平朔矿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矿区农村发展及其征地制度理论研究 | 第19-27页 |
·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矿区 | 第19页 |
·征地安置模式 | 第19页 |
·复垦地重建安置模式 | 第19页 |
·复垦土地再利用 | 第19-20页 |
·征地房 | 第20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资源诅咒”理论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1-22页 |
·包容性增长理论 | 第22页 |
·矿区农村发展困境理论分析 | 第22-24页 |
·资源开采对农业生产影响 | 第22-24页 |
·资源开采外部性的农村生态负效应 | 第24页 |
·农村社会发展与利益纠纷 | 第24页 |
·矿区征地安置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我国征地制度简述 | 第24-25页 |
·矿区征地安置模式及其矛盾分析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征地安置模式下矿区现状调查 | 第27-4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7-33页 |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27-29页 |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1页 |
·平朔矿区概况 | 第31-33页 |
·原地貌农村现状调查 | 第33-42页 |
·农业生产 | 第33-38页 |
·农民生活 | 第38-40页 |
·农村环境 | 第40-42页 |
·矿区征地安置搬迁情况调查 | 第42-46页 |
·平朔矿区农村搬迁安置情况 | 第42-43页 |
·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情况 | 第43-46页 |
·矿山企业现状问题分析 | 第46-47页 |
·耕地占补平衡问题 | 第46页 |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 | 第46页 |
·企业征地成本负担 | 第46-47页 |
·复垦后的土地退出问题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原地貌未失地农民调查小结 | 第47页 |
·矿区征地搬迁安置情况调查小结 | 第47-48页 |
·矿山企业困境小结 | 第48-49页 |
4 复垦土地重建居民点可行性分析 | 第49-62页 |
·国外土地复垦内涵与目标 | 第49-50页 |
·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 第50-53页 |
·矿区已复垦土地情况 | 第50-51页 |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情况 | 第51-52页 |
·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 第52-53页 |
·平朔矿业用地改革 | 第53-55页 |
·矿区矿业用地改革概况 | 第53页 |
·改革可行性分析 | 第53-54页 |
·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 第54-55页 |
·复垦土地重建居民点较原地貌优势分析 | 第55-60页 |
·复垦地重建居民点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 第57-60页 |
·复垦地重建居民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复垦土地重建居民点时序设计及实施内容 | 第62-83页 |
·资源开采影响范围内居民点划分 | 第62-64页 |
·重建时序设计 | 第64-72页 |
·土地损毁与复垦环节 | 第64-68页 |
·重建时序设计 | 第68-72页 |
·重建模式借鉴 | 第72-76页 |
·参考模式1:农地重划 | 第72-73页 |
·参考模式2:生态移民 | 第73-75页 |
·比较借鉴 | 第75-76页 |
·重建工程实施 | 第76-81页 |
·工程内容及程序 | 第76-78页 |
·工程费用及负担 | 第78页 |
·工程实施要点 | 第78-79页 |
·模式不足及改进建议 | 第79-81页 |
·复垦土地综合利用布局分区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