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煤矿采空区地表变形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概况 | 第25-34页 |
| ·地理概况 | 第25-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 ·地形 | 第26页 |
| ·地貌 | 第26-27页 |
|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第27-3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7-29页 |
|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 ·气象及水文 | 第30页 |
| ·气象 | 第30页 |
| ·水文 | 第30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2页 |
| ·矿区周边人类活动 | 第32-34页 |
| 第3章 研究区地表变形及其计算 | 第34-48页 |
| ·研究区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 第34-35页 |
| ·采空区覆岩破坏特征 | 第35-37页 |
| ·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 | 第37-39页 |
| ·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 | 第39-41页 |
| ·水平(近水平)煤层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 第40页 |
| ·倾斜煤层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 第40-41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 | 第41-48页 |
| ·概率积分法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指标 | 第42-44页 |
|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 | 第44-46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 | 第46-48页 |
| 第4章 采空区地表变形数值模拟 | 第48-66页 |
| ·FLAC3D 程序简介 | 第48-50页 |
| ·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 ·力学模型的确定 | 第50页 |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几何模型的确定及网格剖分 | 第51-52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2页 |
| ·数值模型求解 | 第52-54页 |
| ·收敛准则 | 第52-53页 |
| ·初始应力场计算 | 第53-54页 |
| ·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54-66页 |
| ·倾向方向地表水平移动变形特征 | 第55-58页 |
| ·走向方向地表水平移动变形特征 | 第58-59页 |
| ·倾向方向地表下沉移动变形特征 | 第59-61页 |
| ·走向方向地表下沉移动变形特征 | 第61-66页 |
| 第5章 建筑荷载作用下采空区地表变形分析 | 第66-78页 |
| ·采空区上覆岩体“活化”分析 | 第66页 |
| ·建筑地基影响深度 | 第66-68页 |
| ·地基岩土层自重应力 | 第66-67页 |
| ·建筑地基附加应力 | 第67页 |
| ·建筑荷载作用下地基影响深度 | 第67-68页 |
| ·建筑荷载作用下地表下沉移动数值模拟 | 第68-74页 |
| ·相同大小荷载不同位置时地表下沉移动规律 | 第69-72页 |
| ·不同大小荷载相同位置时地表下沉移动规律 | 第72-74页 |
| ·建筑地基及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74-78页 |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8-82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建议 | 第79-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