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本选题的重要性 | 第10页 |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 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1-14页 |
2、 国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3、 关于先秦时期泰山文化研究学术史的评述 | 第15-16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泰山的地理位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史前及夏商西周时期的泰山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史前海岱文化区中的泰山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夏王朝时期的泰山 | 第22页 |
第三节 商代的泰山 | 第22-27页 |
一、 商王朝东土中的泰山 | 第22-24页 |
二、 商王朝的山岳崇拜、祭祀与泰山 | 第24-26页 |
三、 卜辞“岳”之地望与泰山 | 第26-27页 |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泰山 | 第27-2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东周时期诸国与泰山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春秋时期诸国与泰山 | 第30-33页 |
一、 鲁国与泰山 | 第30页 |
二、 齐国与泰山 | 第30-31页 |
三、 吴国与泰山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战国时期诸国与泰山 | 第33-39页 |
一、 越国与泰山 | 第33页 |
二、 齐国与泰山 | 第33-35页 |
三、 燕国与泰山 | 第35-38页 |
四、 楚国与泰山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先秦诸子的泰山观 | 第41-55页 |
第一节 儒家的泰山观 | 第41-45页 |
一、 宏伟高大厚重的象征 | 第41-42页 |
二、 圣人孔子及学问高深的象征 | 第42-43页 |
三、 泰山祭祀礼仪的神圣不可僭越 | 第43-44页 |
四、 规避世间苛政的场所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墨家的泰山观 | 第45页 |
第三节 道家的泰山观 | 第45-47页 |
一、 《庄子》中的泰山 | 第45-46页 |
二、 《列子》编者眼中的泰山 | 第46-47页 |
第四节 管子学派的泰山观 | 第47-49页 |
一、 齐国国家边疆的界标 | 第47页 |
二、 易姓而王的泰山封禅思想 | 第47-49页 |
第五节 法家著述中的泰山形象 | 第49-50页 |
第六节 纵横家眼中的泰山 | 第50-51页 |
第七节 其他诸子的泰山观 | 第51-54页 |
一、 《左传》作者眼中的泰山祭祀 | 第51页 |
二、 《晏子春秋》编者的泰山神形象 | 第51-53页 |
三、 《山海经》编者眼中的泰山 | 第53-54页 |
第八节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泰山封禅思想的形成——封禅仪式的“纪念碑性” | 第55-64页 |
第一节 《管子·封禅书》一文形成年代与封禅思想的出现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封、禅释义 | 第57-59页 |
第三节 政治思想语境的变迁:泰山封禅出现的社会背景 | 第59-62页 |
一、 东周时期政治语境的变迁 | 第60-61页 |
二、 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 第61-62页 |
第四节 泰山封禅仪式的象征作用 | 第62-63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五岳观念的演变与泰山——山岳祭祀的地域性与统一国家认同 | 第64-71页 |
第一节 九岳说与泰山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四岳说与泰山 | 第66-68页 |
一、 巡狩四岳与泰山 | 第67页 |
二、 “四岳”说与泰山 | 第67-68页 |
第三节 五岳说的出现与泰山 | 第68-7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先秦时期泰山观对秦汉时期的影响 | 第71-82页 |
第一节 国家五岳祀典的定型与泰山五岳独尊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泰山封禅仪礼的实践 | 第73-77页 |
一、 对封禅仪式的探索 | 第73-76页 |
二、 封禅祀典建构的完成 | 第76-77页 |
第三节 泰山主生亦主死之说的流行 | 第77-80页 |
一、 泰山神(君) | 第77-78页 |
二、 泰山与神仙世界 | 第78页 |
三、 泰山治鬼之说 | 第78-8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6页 |
一、 古籍 | 第85-87页 |
二、 今人研究专著 | 第87-90页 |
三、 今人论文 | 第90-96页 |
1、 期刊论文 | 第90-95页 |
2、 博士学位论文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