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缩略词简表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41页 |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第18-26页 |
1. 传统医学对中风后偏瘫及痉挛状态症名的认识 | 第18-19页 |
2 传统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机的认识 | 第19-22页 |
3 传统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方法 | 第22-26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第26-32页 |
1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病理生理学机制 | 第26-28页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 第28-32页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药内服疗法 | 第32-34页 |
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药外治疗法 | 第34-35页 |
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针灸疗法 | 第35-37页 |
4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药综合疗法 | 第37-38页 |
第四节 中风后关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证候学研究 | 第41-76页 |
第一节 脑梗死后手痉挛常见证候 | 第41-60页 |
1 病例的一般资料 | 第41-55页 |
2 证素的来源 | 第55-57页 |
3 证素的因子分析 | 第57-58页 |
4 证候的聚类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二节 脑梗死手痉挛证候特点 | 第60-70页 |
1 脑梗死后手痉挛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第60页 |
2 脑梗死后手痉挛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 | 第60-61页 |
3 脑梗死后手痉挛证候与病程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4 脑梗死后手痉挛证候与并发疾病的相关性 | 第62-63页 |
5 脑梗死后手痉挛患者症候与肌电F波相关性分析 | 第63-65页 |
6 脑梗死后无手痉挛患者症候与肌电F波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7 脑梗死手痉挛症候与偏瘫手指功能相关性分析 | 第66页 |
8 脑梗死无手痉挛症候与偏瘫手指功能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9 脑梗死后手痉挛证候的转化规律 | 第67-68页 |
10 脑梗死后手痉挛证素的转化规律 | 第68-70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1 证素分布规律 | 第70-71页 |
2 相关性分析 | 第71-74页 |
3 转化规律 | 第74-76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76-96页 |
1 分组方法 | 第76页 |
2 治疗方法 | 第76-77页 |
3 操作方法 | 第77页 |
4 疗效观测指标及标准 | 第77-79页 |
5 统计方法 | 第79页 |
6 临床研究结果 | 第79-89页 |
7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9-96页 |
第四部分 小结 | 第96-99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96页 |
二 创新点 | 第96-97页 |
三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附录 | 第106-139页 |
附录A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损程度评分量表 | 第106-110页 |
附录B 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 | 第110-111页 |
附录C 偏瘫手指功能评价法 | 第111-115页 |
附录D 偏瘫上肢能力评价法 | 第115-118页 |
附录E 修订的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积分)评定量表(MBI) | 第118-119页 |
附录F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评分 | 第119-122页 |
附录G 肌电F波的检测记录表 | 第122-123页 |
附录H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表 | 第123-124页 |
附录Ⅰ 综述 | 第124-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