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 第14页 |
(四)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 第15-25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 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5页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5-16页 |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6页 |
4. 政府责任 | 第16-17页 |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 | 第17-20页 |
1. 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17页 |
2. 传播了城市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 | 第17-18页 |
3. 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第18页 |
4. 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 | 第18-19页 |
5. 推动了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 | 第19-20页 |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责任 | 第20-25页 |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承担责任的现实依据 | 第20-22页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承担责任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 第25-27页 |
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5-26页 |
2. 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第27-29页 |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特征——波动性较大 | 第27-28页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特征——由近及远 | 第28页 |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特征——低层次产业到高层次产业 | 第28-29页 |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特征——由无序流动到有序流动 | 第29页 |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制约因素 | 第29-33页 |
1. 户籍制度因素 | 第29-30页 |
2. 土地制度因素 | 第30-31页 |
3. 社会保障制度因素 | 第31页 |
4. 就业制度因素 | 第31-33页 |
三、基层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一以随州市为例 | 第33-45页 |
(一) 随州市农村劳动力现状 | 第33-34页 |
(二) 随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 第34-38页 |
1. 转移地区流向相对集中 | 第34-35页 |
2. “专业”性为主“兼业”性为辅 | 第35页 |
3.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 第35-36页 |
4. 文化程度不高 | 第36-37页 |
5. 转移人群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转移的行业相对比较分散 | 第37-38页 |
(三) 随州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 | 第38-40页 |
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就业服务和管理职能 | 第38页 |
2. 完善相关的就业促进和保障政策 | 第38页 |
3.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相关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 | 第38-39页 |
4.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 第39页 |
5. 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 第39-40页 |
6. 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 | 第40页 |
(四) 基层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1. 缺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远规划 | 第40页 |
2. 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 第40-42页 |
3. 就业信息公开成效不足 | 第42-43页 |
4. 对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 第43页 |
5. 劳动技能培训不到位 | 第43-44页 |
6. 对回乡创业的劳动力支持不够 | 第44-45页 |
四、基层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探讨 | 第45-53页 |
(一) 进一步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 | 第45页 |
(二) 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 第45-47页 |
1. 改革土地制度 | 第45页 |
2. 完善户籍制度 | 第45-46页 |
3. 提高社保水平 | 第46-47页 |
4. 因地制宜的制定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具体政策 | 第47页 |
(三)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教育事业 | 第47-48页 |
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 第47-48页 |
2.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 第48页 |
(四) 加强和改善政府就业培训服务 | 第48-50页 |
1. 加强对就业阳光工程的项目管理 | 第48-49页 |
2. 改革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提高培训的质量 | 第49页 |
3. 拓展培训的渠道,创新培训的形式 | 第49-50页 |
(五) 积极推进劳动就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1.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 第50页 |
2. 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 | 第50-51页 |
3. 加强对劳动就业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与监督 | 第51页 |
(六) 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 | 第51-52页 |
1. 加快发展本地二、三产业,扩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容量 | 第51-52页 |
2.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 | 第52页 |
(七) 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维权体系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