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建筑营造与风景环境关系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第10-13页
     ·江郎山“申遗”前后的景区建设第12-13页
     ·选题的缘起第13页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第13-16页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第14-15页
     ·相关概念的解析第15-1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6-17页
     ·研究意义第17页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2章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建筑与风景环境概述第18-36页
   ·风景资源评价第18-25页
     ·自然景源的特征第18-22页
     ·人文景源的价值第22-25页
   ·建筑营造活动的现状第25-33页
     ·各景区的建筑营造活动第25-30页
     ·建筑营造活动的分类第30-33页
   ·建筑营造活动存在的不足第33-36页
     ·风景建筑过于追求“得景”第33-34页
     ·缺乏对建筑空间与环境关系的关注第34-35页
     ·景区之间在建筑形式和材质上缺少联系第35-36页
第3章 风景建筑选址与风景环境的关系第36-52页
   ·选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第36-43页
     ·生态层面第37-40页
     ·审美层面第40-43页
   ·选址与视线的关系第43-49页
     ·“看景”的建筑第43-46页
     ·“被看”的建筑第46-49页
   ·选址与路径的关系第49-52页
     ·引导性第49-50页
     ·公平性第50-52页
第4章 风景建筑空间与风景环境的关系第52-66页
   ·建筑外部空间第52-61页
     ·接近建筑的外部通路第53-55页
     ·风景建筑的前场空间第55-58页
     ·多变的院落空间第58-61页
   ·建筑中介空间第61-63页
   ·建筑内部空间第63-66页
第5章 风景建筑形式及材质与风景环境的关系第66-88页
   ·建筑形式与风景环境的关系第66-76页
     ·平面形式的“整”与“散”第67-70页
     ·建筑外轮廓的“直”与“折”第70-74页
     ·植物对风景建筑形式的“衬”与“挡”第74-76页
   ·建筑材质与风景环境的关系第76-88页
     ·乡土建筑材质的选择与应用第77-83页
     ·材质与工艺的紧密联系第83-87页
     ·“旧”材质的“新”诠释第87-88页
第6章 基于江郎山景区游人中心设计的探讨第88-107页
   ·江郎山游人中心建筑设计第88-102页
     ·游人中心选址的四种方案推敲第91-96页
     ·交通组织第96-98页
     ·空间布局与景观和视线第98-100页
     ·传统形式及材质第100-102页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建筑营造策略探讨第102-107页
     ·建筑选址——多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第103-104页
     ·建筑空间布局——传达地段环境特征第104-105页
     ·建筑风格探索——寻找地方认同感第105页
     ·古村落保护——维持与自然的原始意境第105-107页
结语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作者简历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市区城市综合体的空间特征及影响效应研究
下一篇:杭州市拱墅区城市综合体物业规模及空间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