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生物质能转化途径与利用技术 | 第12-19页 |
·生物质的来源与分类 | 第12-13页 |
·生物质能转化途径 | 第13-14页 |
·生物质利用技术 | 第14-19页 |
·低温热解炭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生物质种类的影响 | 第19-20页 |
·热解温度的影响 | 第20页 |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20页 |
·反应装置的影响 | 第20-21页 |
·再燃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4-41页 |
·低温热解炭化的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4-32页 |
·螺旋式低温热解炭化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24-28页 |
·固定床热解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28-30页 |
·移动床炭化中试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30-32页 |
·再燃脱硝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32-40页 |
·试验装置 | 第32-39页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生物质热重分析及其动力学的试验研究 | 第41-56页 |
·生物质的预处理与分析 | 第41-44页 |
·生物质的预处理 | 第41页 |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值的测定 | 第41-43页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43-44页 |
·生物质热重分析试验研究 | 第44-50页 |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热重分析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热重分析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50-54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利用非等温法计算动力学参数(Coats-Redfem法) | 第50-52页 |
·利用等温法计算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生物质低温热解炭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56-71页 |
·引言 | 第56页 |
·试验原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分析 | 第57-64页 |
·表观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值的测定 | 第58-62页 |
·微观形貌分析 | 第62-64页 |
·吸水率和研磨特性分析 | 第64页 |
·低温热解炭化产物质量分布特性 | 第64-66页 |
·热解温度的影响 | 第65页 |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5-66页 |
·生物质炭的质量得率和能量得率 | 第66-68页 |
·质量得率和能量得率的计算方法 | 第66-67页 |
·桑树枝炭的质量得率和能量得率 | 第67-68页 |
·稻秆炭的质量得率和能量得率 | 第68页 |
·生物质炭的能量密度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生物质/生物质炭再燃脱硝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71-80页 |
·引言 | 第71页 |
·试验参数选择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71-72页 |
·试验参数选择 | 第71-7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2页 |
·再燃燃料种类的影响 | 第72-74页 |
·再燃燃料粒径的影响 | 第74-75页 |
·再燃区温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初始NO浓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再燃区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7-78页 |
·化学当量比的影响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 第80-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创新点 | 第81-82页 |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