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番茄(西红柿)论文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1页
   ·连作障碍的概念第11页
   ·连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1-12页
   ·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第12-14页
     ·土壤理化性质变劣第12-13页
     ·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13页
     ·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第13-14页
     ·土传病虫害第14页
   ·化感物质作用机理第14-16页
     ·生物膜功能的破坏第15页
     ·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5页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5页
     ·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第15-16页
   ·自毒作用第16-17页
     ·自毒作用的概念第16页
     ·自毒作用与番茄连作障碍第16-17页
     ·自毒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第17页
   ·连作障碍的克服第17-18页
     ·合理的种植制度第17页
     ·嫁接与客土第17-18页
     ·生物防治第18页
   ·放线菌概况第18页
   ·放线菌的促生作用第18-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研究目的第19页
     ·研究意义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材料第21页
     ·试验区概况第21页
     ·试验材料与供试菌种第21页
   ·试验设计第21-23页
     ·放线菌不同施用方式的筛选第21-22页
     ·放线菌不同浓度的筛选第22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指标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第22-23页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第23-24页
     ·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第23页
     ·土壤微环境指标的测定第23-24页
   ·番茄产量的测定第24-25页
第三章 放线菌施入方式的筛选第25-31页
   ·试验处理第25页
   ·数据分析第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不同施用方式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第25-27页
     ·不同施用方式对地上与地下部鲜质量及整株鲜鲜质量的影响第27-28页
     ·不同施菌方式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8-29页
     ·不同施菌方式对根系活力的影响第29页
   ·讨论与结论第29-31页
     ·讨论第29-30页
     ·结果第30-31页
第四章 放线菌剂施用浓度的筛选第31-36页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31页
     ·试验材料第31页
     ·试验设计第31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不同菌剂用量对番茄茎粗的影响第31-32页
     ·不同菌剂用量对番茄株高的影响第32页
     ·不同菌剂用量对营养生长期番茄植株干鲜质量比根长-株高比的影响第32-33页
     ·不同菌剂用量对番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菌剂用量对叶片和根系 PPO 活性的影响第34-35页
   ·结果与讨论第35-36页
     ·讨论第35页
     ·结果第35-36页
第五章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第36-52页
     ·试验设计第36-37页
     ·试验数据分析第37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8页
     ·放线菌剂对叶长、叶宽、株高、茎粗的影响第37-39页
     ·放线菌剂对营养生长期植株根冠比和干鲜重比的影响第39-40页
     ·放线菌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第41-42页
     ·放线菌剂对叶片 PPO 和根系 PPO 的影响第42页
     ·放线菌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第42-43页
     ·放线菌剂对产量的影响第43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第43-46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6-48页
   ·讨论第48-50页
   ·结果第50-52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52-58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第52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光合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 PPO 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第54-55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产量的影响第55页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55-56页
   ·结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验证
下一篇:中国地方黄牛ANGPTL6基因遗传变异、可变剪切及克隆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