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红肉桃的研究概况 | 第10页 |
| ·红肉桃果实酚类物质的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桃果实酚类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方法 | 第11-13页 |
| ·桃果实酚类物质的药理活性 | 第13-14页 |
| ·桃果实中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桃果实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 第14页 |
| ·桃果实花色苷的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 ·桃中花色苷的药理活性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红肉桃果实花色苷的分析鉴定 | 第19-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实验结果 | 第21-24页 |
| ·光谱分析结果 | 第2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 | 第21-22页 |
| ·桃果实中花色苷检测方法结果 | 第22-24页 |
| ·讨论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红肉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及 PAL 活性变化 | 第25-3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 ·花色苷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 第26页 |
|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 第26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PAL)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不同品种果实果皮及果肉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 ·不同品种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 第27-28页 |
| ·不同品种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的含量变化 | 第28-30页 |
| ·不同品种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 ·各种因素与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红肉桃果实酚酸类物质的研究 | 第34-4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提取方法 | 第35页 |
| ·检测方法 | 第35页 |
|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5页 |
| ·不同时期桃果实中的酚酸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35-36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36-43页 |
| ·专属性考察 | 第36-37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7页 |
|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37页 |
| ·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7-38页 |
| ·不同时期桃果实中酚酸类物质的变化规律 | 第38-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不同品种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检测 | 第45-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45页 |
| ·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 ·检测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 | 第46-49页 |
| ·红肉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 第46-48页 |
| ·不同桃品种中酚类物质的比较 | 第48页 |
| ·不同生长时期红肉桃果实酚类物质的比较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桃果实花色苷的检测 | 第51页 |
| ·不同时期三种桃果实各种色素的含量及 PAL 活性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 ·三种桃果实酚酸类物质的研究及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 ·不同品种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检测 | 第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