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语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挥发性氯代烃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 第10-15页 |
| ·挥发性氯代烃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状况 | 第10-13页 |
| ·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修复技术 | 第13-15页 |
| ·纳米铁材料降解挥发性氯代烃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15-17页 |
| ·纳米铁制备技术 | 第17-19页 |
| ·纳米铁在地下水和土壤中氯代有机污染物修复领域的应用 | 第19-24页 |
| ·本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24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26-28页 |
| ·挥发性氯代烃测试方法 | 第28-34页 |
| ·GC仪器配置 | 第28页 |
| ·色谱操作参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 ·取样及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 ·分析样品的标准色谱图 | 第30-31页 |
| ·方法的线性关系 | 第31-33页 |
|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不同负载纳米铁材料的制备 | 第34-52页 |
| ·纳米铁制备方法的选取 | 第34-36页 |
| ·合成方法选择 | 第34页 |
| ·乳液聚合反应体系的选择 | 第34-35页 |
| ·负载型纳米铁载体选择 | 第35-36页 |
| ·液相还原法制备不同负载纳米铁材料 | 第36-40页 |
|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铁 | 第36-37页 |
| ·乳液聚合法制备包覆型纳米铁 | 第37-38页 |
| ·载体沉淀法制备负载型纳米铁 | 第38-39页 |
| ·制备过程要点 | 第39-40页 |
| ·纳米铁粒子的表征 | 第40-51页 |
|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40-47页 |
| ·材料的比表面积测定与分析 | 第47页 |
| ·XRD衍射分析 | 第47-50页 |
| ·不同负载纳米铁与TCE的接触性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不同负载纳米铁降解水中三氯乙烯的实验研究 | 第52-66页 |
| ·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 ·结果分析 | 第53-61页 |
| ·固-液非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 ·普通铁粉和纳米铁粉降解TCE效果对比 | 第54-55页 |
| ·TCE初始浓度不同对纳米铁降解反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 ·不同起始pH值条件下纳米铁降解TCE反应体系pH的变化 | 第57-58页 |
| ·不同负载型纳米零价铁降解TCE效果对比 | 第58-61页 |
| ·反应机理研究 | 第61-65页 |
| ·基本理论 | 第61-62页 |
| ·反应途径 | 第62-64页 |
| ·降解产物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不同负载纳米铁降解水中1,2-EDC的实验研究 | 第66-74页 |
| ·实验设计 | 第66-6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 ·普通铁粉和纳米铁粉降解1,2-EDC效果对比 | 第67-68页 |
| ·不同负载型纳米零价铁降解1,2-EDC效果对比 | 第68-71页 |
| ·同浓度1,2-二氯乙烷和TCE降解效果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不同负载纳米零价铁降解土壤中TCE的实验研究 | 第74-80页 |
| ·实验设计 | 第74-76页 |
|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测定 | 第74页 |
| ·TCE加标土壤的配制与老化 | 第74-75页 |
| ·不同纳米材料降解土壤中TCE反应实验 | 第75-7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 | 第76页 |
| ·不同负载纳米铁材料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速率对比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创新点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2页 |
| 插图索引 | 第82-84页 |
| 表格索引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