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第一章 马立克氏病综述 | 第12-26页 |
1 马立克氏病研究 | 第12-17页 |
·马立克氏病病原 | 第12-13页 |
·MD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分类 | 第14-15页 |
·MD的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2 马立克氏病毒力基因组及功能的研究 | 第17-18页 |
3 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技术 | 第18-22页 |
·临床诊断 | 第18-19页 |
·病毒分离 | 第19页 |
·核酸探针 | 第19页 |
·PCR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鉴别诊断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微卫星综述 | 第26-38页 |
1 微卫星概述 | 第26-29页 |
·微卫星定义 | 第26-27页 |
·微卫星标记的选择 | 第27-28页 |
·微卫星的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2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医学上的应用研究 | 第29-32页 |
·微卫星不稳定性定义 | 第29页 |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产生机制 | 第29-30页 |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人类肿瘤的关系 | 第30-31页 |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修复机制 | 第31-32页 |
3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鸡立克氏病肿瘤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38-78页 |
第三章 某地区暴发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的诊断 | 第38-48页 |
摘要 | 第38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试剂 | 第38-39页 |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2 方法 | 第39-41页 |
·临床症状观察 | 第39页 |
·病理剖检 | 第39页 |
·病理组织观察 | 第39页 |
·PCR诊断 | 第39-41页 |
·序列BLAST比较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临床症状 | 第41页 |
·病理剖检变化 | 第41-42页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42-44页 |
·PCR产物电泳及纯化测序 | 第44页 |
·BLAST比较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Abstract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爆发鸡马立克氏病后部分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 第48-60页 |
摘要 | 第48页 |
1 材料 | 第48-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9-5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样品核酸DNA的提取 | 第50页 |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及引物合成 | 第50页 |
·PCR扩增 | 第50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50-51页 |
·银染检测 | 第51页 |
·判定依据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51-53页 |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 | 第55页 |
·外周血液与淋巴细胞的关系 | 第55页 |
·淋巴细胞与肿瘤组织基因组之间的关系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Abstract | 第59-60页 |
第五章 SPF鸡接种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后部分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动态研究 | 第60-78页 |
摘要 | 第6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60-62页 |
·主要试剂 | 第60-61页 |
·试验仪器 | 第61-6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接种疫苗 | 第62页 |
·样品处理 | 第62页 |
·核酸提取 | 第62页 |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及引物的合成 | 第62页 |
·微量PCR反应的条件优化 | 第62-63页 |
·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 | 第63-64页 |
·检测电泳结果 | 第6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 | 第65页 |
·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不同鸡只表现MSI变化的微卫星位点统计及分析 | 第68-70页 |
4 讨论 | 第70-74页 |
·试验动物的影响 | 第70页 |
·接种后发生MSI现象 | 第70-72页 |
·马立克氏病和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发生MSI位点的比较 | 第72-73页 |
·马立克氏病早期诊断与接种疫苗后的时间关系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Abstract | 第76-78页 |
全文小结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