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7-27页 |
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2 实验分组和方法 | 第17-20页 |
·行为学评估 | 第17-18页 |
·动物分组、造模及药物干预基本流程 | 第18页 |
·造模方法 | 第18-19页 |
·给药方法 | 第19页 |
·标本制备 | 第19-20页 |
3 检测方法 | 第20-24页 |
·HE染色 | 第20-21页 |
·免疫组化 | 第21-22页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第22-23页 |
·电镜观察 | 第23-24页 |
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行为学评估 | 第24页 |
·免疫组化 | 第24页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第24-25页 |
·电子显微镜 | 第25页 |
5 主要试剂、材料及溶液配制 | 第25-26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25-26页 |
·溶液配制 | 第26页 |
6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40页 |
1 大鼠行为学改变结果 | 第27-31页 |
·大鼠造模前和造模后的行为学对比 | 第27页 |
·药物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水迷宫试验结果 | 第28-31页 |
2 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结果 | 第31页 |
3 大鼠海马p-CREB1免疫组化结果 | 第31-33页 |
4 大鼠海马CREB1MRNA的RT-PCR结果 | 第33-35页 |
5 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突触电镜结果 | 第35-38页 |
6 海马p-CREB1表达与学习记忆、突触形态学各参数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5页 |
1 抑郁模型制作及药物干预效果 | 第40-41页 |
·CUMS模型的优势 | 第40页 |
·造模时间的探讨 | 第40-41页 |
·药物干预效果 | 第41页 |
2 海马超微结构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 | 第41-42页 |
3 海马与学习、记忆功能相关 | 第42-43页 |
4 CREB1与学习记忆和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 | 第43-44页 |
5 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图 | 第52-60页 |
综述 | 第60-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