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游憩环境容量理论(RCC)与游憩机会谱理论(ROS) | 第16-18页 |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LAC) | 第18-19页 |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理论(VERP)、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游客影响管理理论(VIM)与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TOMM)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研究历程概述 | 第20-21页 |
·国外理论介绍及应用 | 第21页 |
·游客管理概念体系探讨 | 第21-22页 |
·游客容量管理 | 第22-23页 |
·游客行为管理 | 第23-24页 |
·游客体验管理 | 第24-25页 |
·游客管理模式 | 第25页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5-34页 |
·传统型景区概念与特点 | 第25-27页 |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历程 | 第25-26页 |
·传统型景区概念与内涵 | 第26-27页 |
·游客管理概念分析与界定 | 第27-28页 |
·学者们对“游客管理”概念的定义 | 第27页 |
·问题分析及本文对“游客管理”概念的界定 | 第27-2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管理学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LAC) | 第30-31页 |
·旅游体验理论 | 第31-32页 |
·游客影响管理理论 | 第32-33页 |
·意境流设计理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问题分析 | 第34-41页 |
·传统型景区面临的挑战 | 第34-38页 |
·旅游资源保护 | 第35页 |
·前期开发影响 | 第35-36页 |
·管理体制问题 | 第36页 |
·“一次性”经济和“门票”经济 | 第36-37页 |
·复苏的陷阱 | 第37-38页 |
·实施游客管理的意义 | 第38-39页 |
·游客管理促使产品和服务提升 | 第38页 |
·游客管理影响景区规划和营销 | 第38-39页 |
·游客管理有利于景区资源保护 | 第39页 |
·游客管理提升旅游者体验质量 | 第39页 |
·游客管理增强景区和游客沟通 | 第39页 |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和问题 | 第39-41页 |
·缺乏游客管理意识 | 第39-40页 |
·出于环保目的实施 | 第40页 |
·高峰期的应急手段 | 第40页 |
·内容限于游客行为 | 第40-41页 |
·手段多是限制禁止 | 第41页 |
第五章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模型构建 | 第41-50页 |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的原则 | 第41-43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41-42页 |
·关键性原则 | 第42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42页 |
·持续性原则 | 第42-43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43页 |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要素分析 | 第43-47页 |
·主体—景区管理经营者 | 第43-44页 |
·目标—游客体验提升、游客影响减小 | 第44页 |
·客体—游客、景区内人和物 | 第44-45页 |
·内容—观赏娱乐体验、交往模仿体验、资源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 | 第45-46页 |
·监测—游客满意度、资源保护度、人员接受度 | 第46-47页 |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模型 | 第47-50页 |
·模型总体思想 | 第47-48页 |
·模型特点和内涵 | 第48页 |
·具体内容 | 第48-50页 |
第六章 传统型景区游客管理对策—以常德桃花源景区为例 | 第50-70页 |
·常德桃花源景区基本情况 | 第50-61页 |
·概述 | 第50页 |
·旅游资源状况 | 第50-52页 |
·游客市场特征 | 第52-61页 |
·常德桃花源景区游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63页 |
·门户网站信息不健全 | 第61页 |
·景区分隔,游历线路迂回 | 第61-62页 |
·游客影响评估不够 | 第62页 |
·景区人员有待管理 | 第62页 |
·游客量不稳定 | 第62-63页 |
·解说系统不完善 | 第63页 |
·常德桃花源景区游客管理对策 | 第63-70页 |
·观赏娱乐体验管理 | 第63-65页 |
·交往模仿体验管理 | 第65-67页 |
·资源环境影响管理 | 第67-69页 |
·社会文化影响管理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