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题解 | 第12-13页 |
二、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 第13-16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9页 |
四、论文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 | 第29-32页 |
第一章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探讨 | 第32-48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 | 第32-36页 |
一、官学私学的严格控制 | 第32-34页 |
二、教育的宗旨及培养目标 | 第34-35页 |
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 | 第36-41页 |
一、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二、教育宗旨的嬗变 | 第38-40页 |
三、严格控制的教学内容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 第41-47页 |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 第42-43页 |
二、1949——1966年的教育方针 | 第43-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二章 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 第48-59页 |
第一节 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制 | 第48-51页 |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初步确立 | 第48-50页 |
二、教育管理权的下放 | 第50页 |
三、加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北京市的教育管理机构 | 第51-54页 |
一、市教育行政机构 | 第51-53页 |
二、县区教育行政机构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中小学内部的领导体制 | 第54-58页 |
一、校长负责制 | 第54-56页 |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第56-58页 |
小结:“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中小学学校的办学体制 | 第59-86页 |
第一节 接管公立中学、新建中小学 | 第60-63页 |
一、1949年接管公立中小学 | 第60-62页 |
二、新建中小学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整顿和接办私立中小学 | 第63-73页 |
一、整顿私立中小学 | 第63-69页 |
二、接办全部私立学校 | 第69-73页 |
第三节 半工(农)半读中学及农业中小学 | 第73-76页 |
一、1958年全民大办教育 | 第73-74页 |
二、1964年重提两种教育制度 | 第74-76页 |
第四节 重点中小学制度 | 第76-84页 |
一、小宝塔制度的逐渐形成 | 第77-81页 |
二、重点中小学的提高措施 | 第81-84页 |
小结: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的矛盾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无产阶级政治”对中小学教师的不断冲击 | 第86-108页 |
第一节 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 | 第86-99页 |
一、中小学教师的状况 | 第86-89页 |
二、教师思想改造的过程 | 第89-94页 |
三、整风运动之后加强改造 | 第94-99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参加政治运动 | 第99-107页 |
一、三反运动与组织清理 | 第99-100页 |
二、忠诚老实运动 | 第100-101页 |
三、反右派斗争 | 第101-104页 |
四、四清运动 | 第104-107页 |
小结:教育者与被改造者的角色冲突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 | 第108-129页 |
第一节 工农及其子女的教育优先权 | 第109-117页 |
一、工农教育优先权的表现 | 第110-111页 |
二、工农子女入学率不断提升 | 第111-114页 |
三、工农子女在教育竞争上的劣势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剥削阶级子女高考升学权的逐步限制 | 第117-122页 |
一、对“剥削阶级”子女的政治歧视 | 第117-118页 |
二、“剥削阶级”范围不断扩大 | 第118-120页 |
三、不能升学者上山下乡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干部子弟的教育特权 | 第122-126页 |
一、专设的干部子弟学校 | 第122-124页 |
二、干部子弟的入学优势 | 第124-125页 |
三、干部子弟学校生活中的优越性 | 第125-126页 |
小结:教育权利分配与“阶级路线” | 第126-129页 |
第六章 “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教学、德育 | 第129-165页 |
第一节 学制和考试制度 | 第129-139页 |
一、学制的不断改革 | 第130-134页 |
二、统一考试与学生负担过重 | 第134-139页 |
第二节 中小学课程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的体现 | 第139-150页 |
一、政治课的设置及内容 | 第139-146页 |
二、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任务 | 第146-150页 |
第三节 中小学德育中“无产阶级政治”的体现 | 第150-162页 |
一、学生参与政治运动、社会活动 | 第151-153页 |
二、学校内的德育活动 | 第153-162页 |
小结: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革命性格的形成 | 第162-165页 |
结语 | 第165-1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