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芦荟多糖 | 第9-12页 |
| ·芦荟多糖的功能 | 第9页 |
| ·O—乙酰基含量指标 | 第9页 |
| ·芦荟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 第9-10页 |
| ·芦荟多糖提取 | 第10-11页 |
| ·芦荟多糖的鉴定 | 第11-12页 |
| ·芦荟多糖的总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2页 |
| ·分子荧光技术 | 第12-16页 |
| ·荧光 | 第12页 |
| ·分子的激发与弛豫 | 第12-13页 |
| ·分子发光的类型 | 第13-14页 |
|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14页 |
|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 第14-15页 |
|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5页 |
| ·胶束增敏及多元体系 | 第15页 |
| ·荧光猝灭作用 | 第15-16页 |
| ·化学修饰电极 | 第16-19页 |
|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 | 第16-17页 |
| ·研究化学修饰电极的意义 | 第17页 |
|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和类型 | 第17页 |
| ·固体电极表面的清洁处理 | 第17页 |
|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7-18页 |
|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功能 | 第18-19页 |
|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测定新方法 | 第21-35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 ·芦荟多糖标准物质的制备 | 第22-23页 |
| ·样品溶液的准备 | 第23页 |
| ·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APS 和AR 的结合作用 | 第23-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4页 |
| ·APS 与AR 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及其光谱特征 | 第24-28页 |
| ·发色体系的最佳介质 | 第28-29页 |
| ·AR 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 ·ΔF 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比较 | 第32-33页 |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样品的分析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伏安法测定芦荟多糖 | 第35-49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35-36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36页 |
| ·电极的准备 | 第36页 |
| ·真实样品的处理 | 第36页 |
| ·实验过程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37-38页 |
| ·APS 存在时AR 的电化学行为 | 第38页 |
| ·AR 的电化学行为 | 第38-39页 |
| ·电极修饰膜的光谱特征 | 第39-42页 |
| ·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42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42-43页 |
| ·AR 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反应时间和稳定性 | 第44页 |
| ·再现性和重复性 | 第44页 |
| ·干扰实验 | 第44-45页 |
| ·分析应用 | 第45-46页 |
| ·结合常数和结合比的测定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光谱技术研究茜素红与芦荟多糖的相互作用 | 第49-61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试剂 | 第49-50页 |
| ·仪器 | 第50页 |
|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50-52页 |
| ·AR 对 APS 的荧光猝灭 | 第52-54页 |
| ·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力的类型 | 第54-55页 |
| ·结合常数 (K) 和结合位点的结合数(n) | 第55-56页 |
| ·从 APS 到 AR 能量转移 | 第56-57页 |
| ·构象的研究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