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引言第7-10页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7页
 2. 研究现状第7-10页
1.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10-19页
   ·理论基础第10-15页
     ·对立统一的哲学辩证法第10-12页
     ·主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认识论第12-13页
     ·以民为本的哲学价值观第13-15页
   ·实践基础第15-19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国情第15-17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期影响第17-19页
2.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第19-28页
   ·关于“战略退却”的内涵第19-20页
   ·“战略退却”理论中进攻与退却的辩证关系第20-28页
     ·进攻转入退却——必然性问题第20-21页
     ·退却转入进攻——风险性、方向性问题第21-24页
     ·退却中的进攻和进攻中的退却——有序性和限度性问题第24-26页
     ·判断进攻与退却的标准——实践标准与改革目标第26-28页
3.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的主要特征第28-33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第28页
   ·革命与改良的辩证统一第28-29页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统一第29-30页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第30-31页
   ·对外经济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第31-33页
4.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第33-39页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第33-36页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第33-34页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第34-35页
     ·“战略退却”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第35-36页
   ·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第36-39页
     ·对反对资产阶级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第36-37页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第37-38页
     ·为明确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提供了基本逻辑第38-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致谢第43-44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异化生产力理论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视域下的群众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