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图 | 第12-14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本文结构框架图 | 第13-1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相关理论 | 第15-33页 |
| ·经济刺激计划负效应体现 | 第15-16页 |
| ·恶性通胀的风险 | 第15页 |
| ·巨额财政赤字风险 | 第15-16页 |
| ·助长道德风险 | 第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6-20页 |
| ·经济刺激计划政策退出时机的判断 | 第16-17页 |
| ·经济刺激计划政策退出工具的选择 | 第17-18页 |
| ·经济刺激计划政策退出路径的选择 | 第18-19页 |
| ·经济刺激计划政策退出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 | 第19页 |
| ·总体评价 | 第19-20页 |
| ·相关经济学理论 | 第20-31页 |
| ·三代金融危机理论评析 | 第20-22页 |
|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 第22-27页 |
| ·经济干预理论 | 第27-30页 |
| ·经济自组织理论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的国际比较 | 第33-41页 |
| ·1929 年大危机 | 第33页 |
| ·“新经济”泡沫 | 第33-34页 |
| ·日本 2001-2006 年宽松货币政策 | 第34-35页 |
| ·2008 年金融危机 | 第35-37页 |
| ·美国 | 第35-36页 |
| ·德国 | 第36-37页 |
| ·日本 | 第37页 |
| ·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政策的国际比较 | 第37-39页 |
| ·相同点 | 第37-38页 |
| ·不同点 | 第38-39页 |
| ·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政策 | 第41-49页 |
| ·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 ·货币信贷投放将持续增长 | 第41页 |
| ·政策风险加大 | 第41-42页 |
|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 第42页 |
| ·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的总体构想 | 第42-43页 |
| ·退出时机的选择 | 第43-45页 |
| ·退出过早的负效应分析 | 第43页 |
| ·退出过晚的负效应分析 | 第43页 |
| ·我国退出时机的选择 | 第43-45页 |
| ·退出工具的选择 | 第45-46页 |
| ·退出路径的选择 | 第46-47页 |
| ·退出方式的选择 | 第46页 |
| ·退出步骤 | 第46-47页 |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退出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 ·当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全面退出 | 第49-50页 |
| ·推行金融创新 | 第50-51页 |
| ·实现货币政策转型 | 第51-52页 |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 | 第52-53页 |
| ·顺势进行转方式调结构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