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中英文縮略词 | 第10-11页 | 
| 主要概念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辨证施护方案的构建 | 第13-18页 | 
| 1 确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型分类标准 | 第13-14页 | 
| 2 确立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护的具体内容 | 第14-18页 | 
| ·风痰火尤证 | 第14-15页 | 
| ·风痰癖阻证 | 第15页 | 
| ·痰热腑实证 | 第15-16页 | 
| ·气虚血瘀证 | 第16-17页 | 
| ·阴虚风动证 | 第17-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21页 | 
| 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8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 3 疾病分期标准 | 第19页 | 
| 4 证型诊断标准 | 第19页 | 
| 5 纳入标准 | 第19-20页 | 
| 6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7 病例的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第20-21页 | 
| ·剔除标准 | 第20页 | 
| ·脱落标准 | 第20页 | 
| ·终止标准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1 研究设计 | 第21页 | 
| 2 试验样本含量的估算 | 第21页 | 
| 3 病例的分组 | 第21-22页 | 
| 4 护理干预的方法 | 第22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22-26页 | 
|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22-26页 | 
| ·经济指标 | 第26页 | 
| 6 资料收集 | 第26页 | 
| 7 试验质量的控制 | 第26-27页 | 
| 8 科研伦理 | 第27页 | 
| 9 统计学方法 | 第27-28页 | 
| ·统计描述 | 第27-28页 | 
|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 研究结果 | 第28-41页 | 
| 1 病例脱失情况 | 第28页 | 
| 2 护理干预前基线比较 | 第28-33页 | 
| ·一般资料 | 第28-29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29-33页 | 
| 3 护理干预后结果比较 | 第33-41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33-40页 | 
| ·经济指标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9页 | 
|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分析 | 第41-43页 | 
| ·性别 | 第41-42页 | 
| ·年龄 | 第42页 | 
| ·证型分布 | 第42-43页 | 
| ·其他基线资料 | 第43页 | 
| 2 两组干预后條床疗效的分析 | 第43-49页 | 
| ·辨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辨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辨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 第45-47页 | 
| ·辨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3 两组干预后经济指标的评价分析 | 第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50页 | 
| 研究发展方向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综述 | 第58-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