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研究动态评述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6-24页 |
| ·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16-19页 |
| ·小城镇的概念 | 第16-17页 |
| ·县域经济的定义 | 第17-19页 |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24页 |
| ·集聚理论概念 | 第19-20页 |
|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 第20-22页 |
| ·区域城市化理论的概念 | 第22-23页 |
| ·核心——边缘理论的概念 | 第23-24页 |
| 第3章 牡丹江地区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对县域经济推动作用分析 | 第24-37页 |
| ·牡丹江地区小城镇建设现状 | 第24-33页 |
| ·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 | 第24-26页 |
| ·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 第26-31页 |
| ·牡丹江小城镇建设推进的保障措施 | 第31-33页 |
| ·牡丹江地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牡丹江地区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推动作用分析 | 第34-37页 |
|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县域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34-35页 |
| ·小城镇连接农村与城市,具有纽带和桥梁作用 | 第35页 |
| ·小城镇可以促进资源聚集,具有一定的“极化”作用 | 第35-36页 |
| ·小城镇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对所在地区产生影响和支配 | 第36-37页 |
| 第4章 国外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7-42页 |
| ·美国小城镇建设经验 | 第37-38页 |
| ·美国小城镇更加重视城镇特色、品牌的打造 | 第37页 |
| ·美国小城镇实行建设管理并重的经营城市模式 | 第37页 |
| ·美国小城镇更加重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工作 | 第37-38页 |
| ·英国小城镇建设特点 | 第38-40页 |
| ·在全球率先实行了田园城市建设模式 | 第38-39页 |
| ·实施了新城建设运动模式 | 第39页 |
| ·实施了农村中心村建设模式 | 第39-40页 |
| ·德国小城镇建设 | 第40-42页 |
| ·德国小城镇把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建设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 第40页 |
| ·德国小城镇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第40-42页 |
| 第5章 利用牡丹江地区小城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 第42-50页 |
| ·坚持规划为先,科学制定牡丹江小城镇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规划 | 第42-44页 |
| ·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 第44-46页 |
| ·加快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 第44页 |
| ·建立科学的就业体制 | 第44-45页 |
| ·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 | 第45-46页 |
|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 | 第46页 |
| ·加快制度建设与创新 | 第46-47页 |
| ·立足农业基础抓工业 | 第47-48页 |
| ·全力推动中心城镇的发展 | 第48-49页 |
| ·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 第49-50页 |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