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段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5页 |
| ·滑坡段浅埋隧道的一般特点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 2 孙家崖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 ·水文地质 | 第19-21页 |
| 3. 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 第21-53页 |
| ·孙家崖隧道滑坡段的监测概况 | 第21-22页 |
| ·监测的目及意义 | 第21页 |
| ·监测采取的方案 | 第21-22页 |
| ·洞内监测与分析 | 第22-40页 |
| ·RKO+651.5断面围岩变形测量及分析 | 第22-27页 |
| ·钢拱架应力测量及分析 | 第27-32页 |
| ·初期支护砼应力测量及分析 | 第32-34页 |
| ·围岩压力测量及分析 | 第34-39页 |
| ·洞内监控量测结论 | 第39-40页 |
| ·测斜孔监测变形分析 | 第40-46页 |
| ·CX1#的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 ·CX2#的变化情况 | 第42-43页 |
| ·CX3#的变化情况 | 第43-44页 |
| ·CX4#的变化情况 | 第44-45页 |
| ·测斜孔量测结论 | 第45-46页 |
| ·抗滑桩位移变化特征 | 第46-50页 |
| ·K01测点 | 第46页 |
| ·K02和K03测点 | 第46-47页 |
| ·K04测点 | 第47-48页 |
| ·K05和K07测点 | 第48页 |
| ·K11、K12和K15测点 | 第48-50页 |
| ·抗滑桩监测结论 | 第50页 |
| ·小结 | 第50-53页 |
| ·孙家崖隧道的变形机理分析 | 第50-52页 |
| ·监测结论 | 第52-53页 |
| 4. 隧道不同开挖方案的二维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3-75页 |
| ·模型内容简介 | 第53-55页 |
| ·计算结果对比 | 第55-72页 |
| ·竖直位移 | 第55-59页 |
| ·水平位移 | 第59-62页 |
| ·工字钢的应力值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 ·初喷混凝土的应力分析 | 第65-68页 |
| ·锚杆的应力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 ·围岩塑性区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 ·滑坡体位移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 ·与实测值对比 | 第71-72页 |
| ·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论 | 第72-75页 |
| 5 不同台阶长度隧道施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75-95页 |
| ·模拟简介 | 第75-77页 |
| ·孙家崖隧道三维数值模型简介 | 第75页 |
| ·建立模型 | 第75-77页 |
| ·计算参数 | 第77页 |
| ·计算结果对比 | 第77-93页 |
| ·竖直位移对比 | 第77-80页 |
| ·水平位移对比 | 第80-82页 |
| ·工字钢应力值对比 | 第82-85页 |
| ·初喷混凝土应力值对比 | 第85-87页 |
| ·锚杆轴应力值对比分析 | 第87-91页 |
| ·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91-93页 |
| ·三维有限元结论 | 第93-9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96页 |
| ·展望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