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醉酒驾驶犯罪概说 | 第11-16页 |
(一) 醉酒驾驶犯罪的相关立法规定 | 第11-12页 |
(二) 醉酒驾驶犯罪基本犯罪构成 | 第12-13页 |
1. 犯罪客体 | 第12页 |
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2-13页 |
3. 犯罪主体 | 第13页 |
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13页 |
(三) 醉酒驾驶犯罪入罪的现实意义 | 第13-16页 |
1.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 第14页 |
2. 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 第14页 |
3. 应对高风险社会的需要 | 第14页 |
4.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14-16页 |
二、醉酒驾驶犯罪主观方面的争议 | 第16-18页 |
(一) 醉酒驾驶犯罪的主观方面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 第16页 |
(二) 以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对醉酒驾驶犯罪主观方面的分析 | 第16-18页 |
1.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 第16-17页 |
2. 醉酒驾驶犯罪的主观方面为间接故意 | 第17-18页 |
三、醉酒驾驶犯罪定性相关“但书”的争议 | 第18-21页 |
(一) 醉酒驾驶犯罪定性相关“但书”的争议情况 | 第18页 |
(二) 以犯罪构成原理对醉酒驾驶犯罪定性相关“但书”的分析 | 第18-20页 |
1. “但书”与犯罪构成原理 | 第18-19页 |
2. “但书”特殊情形下的适用 | 第19-20页 |
(三) 醉酒驾驶犯罪定性应用“但书”的限定 | 第20-21页 |
四、醉酒驾驶犯罪与其他“醉酒”性犯罪界限的争议 | 第21-26页 |
(一) “醉酒”实案及简析 | 第21-23页 |
(二) 醉酒驾驶犯罪与“醉酒”下的交通肇事罪界限 | 第23-24页 |
(三) 醉酒驾驶犯罪与“醉酒”下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界限 | 第24-26页 |
五、醉酒驾驶犯罪法定刑轻重问题的争议 | 第26-29页 |
(一) 适当提高醉酒驾驶犯罪的法定刑幅度 | 第26-27页 |
(二) 适当增加资格刑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