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二矿区软弱岩层破碎理论及支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软岩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 | 第15-17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金川二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8页 |
| ·矿区地理位置及主要构造位置简述 | 第19页 |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2页 |
|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1页 |
| ·水文地质调查 | 第21-22页 |
| ·岩体结构面特征 | 第22-25页 |
| ·结构面的成因 | 第22-23页 |
| ·结构面的规模 | 第23页 |
| ·结构面的产状 | 第23-25页 |
| ·矿区应力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深部软岩力学性质室内试验 | 第28-44页 |
| ·深部软岩基本物理力学试验 | 第28-30页 |
| ·选取样本 | 第28-29页 |
| ·试样的加工数量、规格以及精度的要求 | 第29-30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0页 |
| ·试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 第30-42页 |
| ·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 | 第30-37页 |
| ·抗拉强度的测定 | 第37-39页 |
| ·抗剪强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 ·三轴压缩试验 | 第40-42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软岩的工程力学特性与深部软岩巷道破坏机理 | 第44-60页 |
| ·软岩的定义与分类 | 第44-47页 |
| ·软岩的定义 | 第44-45页 |
| ·软岩的分类 | 第45-47页 |
| ·软岩的工程力学特性 | 第47-49页 |
| ·软岩的基本力特性 | 第47-48页 |
| ·软岩的工程特性 | 第48-49页 |
| ·金川软岩的巷道破坏机理 | 第49-58页 |
| ·巷道围岩受力分析 | 第51-53页 |
| ·软岩巷道的承载机理以及及软岩的软化路径 | 第53-55页 |
| ·破坏区半径R_p和位移U的确定 | 第55-57页 |
| ·工程实例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软岩巷道的支护理论及数值模拟 | 第60-82页 |
|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及原则 | 第60-66页 |
| ·软岩巷道的支护理论 | 第60-61页 |
| ·优化支护最佳时间 | 第61-62页 |
| ·围岩和支护相互作用原理 | 第62-64页 |
| ·软岩巷道支护原则 | 第64页 |
| ·软岩巷道支护方式 | 第64-66页 |
| ·金川软岩巷道支护现状 | 第66-68页 |
| ·金川巷道支护方式简介 | 第66-67页 |
| ·金川巷道支护经验 | 第67-68页 |
| ·软岩巷道支护数值模拟 | 第68-82页 |
| ·FLAC3D简介 | 第68-69页 |
| ·数值模拟建模 | 第69-72页 |
| ·开挖模拟 | 第72-77页 |
| ·支护模拟 | 第77-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页 |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
| 2.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