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6页 |
·选题来源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第1章 萌芽阶段目标的认知:“通才”型工程人才 | 第26-36页 |
·认知背景:救国图存,抵御外侮 | 第26-27页 |
·教育决策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通才”型的高级工程人才 | 第27-30页 |
·仿效日本,培养“通才” | 第28-30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30页 |
·教育执行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军工技术人才 | 第30-33页 |
·发展军事工业,培养与军事相关的工程人才 | 第31-32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教育研究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明体达用”的工程人才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2章 初创探索阶段目标的认知:“专才”型工程人才 | 第36-45页 |
·认知背景:学习苏联模式,院系调整 | 第36-37页 |
·教育决策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专才”型的工程人才 | 第37-41页 |
·1949年至1956年:培养工程师 | 第37-39页 |
·1957年至1966年:加强实践教学,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 | 第39-40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教育执行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培养又红又专的工程人才 | 第41-42页 |
·仿效苏联,培养“红”“专”工程人才 | 第41-42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42页 |
·教育研究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合理借鉴,培养工程师“毛坯”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调整改革阶段目标的认知: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 | 第45-55页 |
·认知背景:借鉴欧美模式,高等教育目标的战略性调整 | 第45-47页 |
·教育决策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 第47-50页 |
·侧重专业的宽口径,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 第47-49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教育执行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厚基础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 第50-53页 |
·强调双基,重视能力 | 第50-52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教育研究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注重人文素质和工程素质的和谐发展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快速发展阶段目标的认知:卓越工程师 | 第55-66页 |
·认知背景:院校合并,回归工程教育 | 第55-57页 |
·教育决策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培养卓越工程师 | 第57-59页 |
·“大工程”型的卓越工程师 | 第57-58页 |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 第58页 |
·具备引领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 第58-59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59页 |
·教育执行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注重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59-61页 |
·培养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 第60-61页 |
·认知原因分析 | 第61页 |
·教育研究者对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分层次培养卓越工程师 | 第61-64页 |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1-63页 |
·三层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