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体质量分级的采场稳定性分析与安全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岩体质量分级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采场稳定性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矿山工程地质调查与采场稳定性因素分析研究 | 第21-45页 |
| ·矿山基本简介 | 第21-24页 |
| ·矿山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 ·矿山生产现状 | 第23页 |
| ·采矿方法简介 | 第23-24页 |
| ·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1页 |
| ·岩体质量因素 | 第24-27页 |
| ·采场结构特征因素 | 第27-30页 |
| ·采场工程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研究 | 第31-37页 |
| ·岩石力学试验的方法与设备 | 第31-32页 |
| ·实验原理 | 第32-34页 |
|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 ·矿山现场工程实地调查 | 第37-44页 |
| ·地下水分布 | 第37-39页 |
| ·节理裂隙与结构面调查 | 第39-43页 |
| ·矿区地应力分布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基于距离判别的岩体质量模糊评价 | 第45-54页 |
| ·距离判别与模糊数学理论 | 第45页 |
| ·岩体质量评价指标的与评价模型研究 | 第45-5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45-47页 |
| ·评价因素集指标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稳定性等级的划分及评判集的建立 | 第48-49页 |
| ·基于距离判别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9-51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岩体质量模糊评价的工程应用 | 第54-68页 |
| ·三山岛新立矿区岩体质量模糊评价工程应用 | 第54-61页 |
| ·新立矿区岩体质量评价原始数据的处理 | 第54-55页 |
| ·隶属度及权重的计算 | 第55-61页 |
| ·岩体工程质量分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页 |
| ·SURPAC建模与岩体质量分级三维可视化 | 第61-66页 |
| ·矿区三维实体模型 | 第62-63页 |
| ·岩体质量评分值的处理研究 | 第63-65页 |
| ·矿区块段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 ·岩体质量分级可视化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基于岩体分级的采场稳定性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68-81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U型不稳定岩体区域内采场开采状况 | 第68-69页 |
| ·U型不稳定岩体区域内采场稳定性有限元模拟 | 第69-74页 |
| ·ANSYS软件简介 | 第69页 |
| ·模型的选择 | 第69-70页 |
| ·边界条件及载荷的确定 | 第70页 |
| ·基于岩体质量分级的矿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70-74页 |
|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4-79页 |
| ·位移变形分析 | 第74-76页 |
| ·应力分析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不稳定区域采场安全开采对策研究 | 第81-90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支护措施 | 第81-87页 |
| ·锚杆支护理论 | 第81-83页 |
| ·锚杆设计方法 | 第83页 |
| ·支护方案设计 | 第83-87页 |
| ·位移沉降观测 | 第87-89页 |
| ·岩层移动监测方案 | 第87-88页 |
| ·测点布置 | 第88页 |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