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章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概述 | 第14-17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语义剖析 | 第14-15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研究的具体对象 | 第15页 |
二、明确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 第15页 |
(二) 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良性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 第15-16页 |
(三) 防止权力腐败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文本与现实考察 | 第17-22页 |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 | 第17-19页 |
(一)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页 |
(二)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及特点 | 第17-19页 |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公开范围的规定 | 第19-22页 |
(一) 国家和地方立法中对“政府信息”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 国家和地方立法中关于“应当主动公开”的规定 | 第20页 |
(三) 国家和地方立法中有关“例外”情形的规定 | 第20-21页 |
(四) 国家和地方立法中有关“例外”之“例外”的规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比较分析 | 第22-29页 |
一、域外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立法文本解读 | 第22-25页 |
二、域外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界定的特点和启示 | 第25-29页 |
(一) 域外立法的共同特点及其启示 | 第25页 |
(二) “例外”信息所体现的共同利益 | 第25-27页 |
(三) “例外”信息设定方式的异同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检视 | 第29-34页 |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文本与实践的问题检讨 | 第29-32页 |
(一) 立法层面 | 第29-31页 |
(二) 执行层面 | 第31-32页 |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问题的制度与文化原因审视 | 第32-34页 |
(一) 体制与制度方面 | 第32页 |
(二) 社会文化和心态方面 | 第32-33页 |
(三) 法律后果的设置方面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策论 | 第34-46页 |
一、建立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 | 第34-36页 |
(一) 修订宪法,确认知情权的宪法地位 | 第34页 |
(二) 制定《行政程序法》,使信息公开贯穿行政过程 | 第34-35页 |
(三) 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信息公开法》 | 第35页 |
(四) 修订《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5-36页 |
二、修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模式 | 第36-37页 |
(一) 确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增设“例外”信息 | 第36-37页 |
(二) 重新考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8 条规定的必要性 | 第37页 |
三、清晰厘定和妥善协调相关概念和关系 | 第37-43页 |
(一) 正确定义“政府信息” | 第37-38页 |
(二) 厘清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及档案管理的关系 | 第38-40页 |
(三) 妥善权衡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体权益 | 第40-43页 |
四、完善司法救济和监督保障制度 | 第43-46页 |
(一) 法院在程序、实体两方面的审查 | 第43-44页 |
(二) 专门机构的监督保障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