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美国立法中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德国立法中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3页 |
三、日本立法中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3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法律中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3页 |
五、相关国际条约中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3-14页 |
六、我国立法中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14页 |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特征 | 第14-21页 |
一、秘密性 | 第15-17页 |
二、价值性 | 第17-18页 |
三、实用性 | 第18-19页 |
四、管理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客观方面的问题 | 第21-39页 |
第一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方式 | 第21-28页 |
一、我国刑法规定的四种行为方式 | 第21-26页 |
二、与域外有关国家、地区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的性质问题 | 第28-31页 |
一、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的性质定位 | 第28-29页 |
二、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 第29-31页 |
第三节 “重大损失”的认定问题 | 第31-34页 |
一、关于“重大损失”认定的相关观点 | 第31-32页 |
二、本文的观点 | 第32-34页 |
第四节 “重大损失”的计算问题 | 第34-39页 |
一、关于“重大损失”计算的相关观点 | 第34-36页 |
二、“重大损失”的计算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方面的问题 | 第39-43页 |
第一节 本罪是否包括过失的罪过形式 | 第39-42页 |
一、关于本罪是否包括过失心态的相关争论 | 第39-40页 |
二、本罪不包括过失心态之原因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本罪的主观罪过形态是否包括间接故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