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写列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 ·酶学及其研究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 ·酶催化原理 | 第14-19页 |
| ·酶分析 | 第19-23页 |
| ·酶学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 ·碱性磷酸酶 | 第26-31页 |
| ·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具有核酸活性的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 | 第31-33页 |
| ·固氮酶 | 第33-36页 |
|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第二章 Co~(2+)离子对CIP二级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42-54页 |
| ·摘要 | 第42页 |
| ·前言 | 第42-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44页 |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4页 |
| ·CIP活性分析 | 第44页 |
| ·仪器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 ·Co~(2+)取代CIP活性中心金属离子 | 第45-47页 |
| ·CIP二级结构的研究 | 第47-50页 |
| ·CIP活性的变化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La~(3+)离子对盐酸胍失活CIP再折叠以及活性恢复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第54-71页 |
| ·摘要 | 第54页 |
| ·前言 | 第54-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 ·失活CIP的CD光谱以及活性的变化 | 第56-58页 |
| ·不同La~(3+)浓度对CIP再折叠过程的影响 | 第58-60页 |
| ·不同La~(3+)浓度对CIP活性恢复的影响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图 | 第67-71页 |
| 第四章 具有化学核酸酶活性的锰、铜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及对DNA切割作用的研究 | 第71-99页 |
| ·摘要 | 第71页 |
| ·前言 | 第71-72页 |
| ·实验部分 | 第72-7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6-93页 |
| ·锰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76-79页 |
| ·铜配合物(1)、(2)的结构分析 | 第79-85页 |
|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85-93页 |
| ·切割pBR322DNA的研究 | 第93-95页 |
| ·锰配合物(1)对DNA的切割作用 | 第93-94页 |
| ·铜配合物(1)对DNA的切割作用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第五章 固氮酶活性中心MoFe-confector的模拟合成 | 第99-122页 |
| ·摘要 | 第99页 |
| ·前言 | 第99-101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1-111页 |
| ·试剂 | 第101页 |
| ·仪器 | 第101-102页 |
| ·Fe-μ-N-(CO)x-S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2-105页 |
| ·Cp-Mo-(CO)x-S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5-109页 |
| ·模拟合成FeMoco的模型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 第109-11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3页 |
| ·Fe-μ-N-(CO)x-S簇化合物的表征 | 第111-112页 |
| ·Cp-Mo-(CO)x-S簇化合物的表征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 附图 | 第116-122页 |
| 博士期间发表及接收文章情况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