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蛇绿岩及其赋存的铬铁矿成矿模式探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交通及地理概况 | 第11-13页 |
| ·工作区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工作区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前人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及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 ·青藏高原铬铁矿的分布 | 第14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与任务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5-16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 ·区域地层系统 | 第17-18页 |
| ·泥盆系 | 第17页 |
| ·二叠系 | 第17页 |
| ·三叠系 | 第17-18页 |
| ·侏罗系 | 第18页 |
| ·白垩系 | 第18页 |
| ·第四系 | 第18页 |
| ·区域岩浆活动 | 第18-20页 |
| ·火山活动 | 第19页 |
| ·岩浆侵入活动 | 第19-20页 |
| ·区域变质作用 | 第20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3页 |
| 第3章 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 第23-51页 |
| ·东巧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 | 第23-29页 |
| ·野外产状特征 | 第23-24页 |
|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第24-29页 |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29-38页 |
| ·变质橄榄岩岩石化学特征 | 第29-31页 |
| ·堆晶杂岩岩石化学特征 | 第31-34页 |
| ·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及火山杂岩岩石化学特征 | 第34-38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50页 |
| ·变质橄榄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43页 |
| ·堆晶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5页 |
| ·火山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50页 |
| ·蛇绿岩形成时代 | 第50-51页 |
| 第4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51-53页 |
| ·拉萨、羌塘地块 | 第51页 |
| ·班公-怒江缝合带及其赋矿特征 | 第51-53页 |
| 第5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3-63页 |
|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 第53页 |
| ·地层 | 第53-58页 |
| ·侏罗系 | 第53-56页 |
| ·白垩系 | 第56-58页 |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58-59页 |
| ·矿体特征 | 第59-63页 |
| ·矿体产出及分布规律 | 第60页 |
| ·矿体规模及形态特征 | 第60-61页 |
| ·矿体与围岩接触关系 | 第61-63页 |
| 第6章 成矿模式探讨 | 第63-69页 |
| ·铬的来源和富集机制探讨 | 第63-65页 |
| ·成矿其次划分与成因模式探讨 | 第65-69页 |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