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史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农民”和“农民问题”的含义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中国农民 | 第19-34页 |
·农业的起源与农民的产生 | 第19-22页 |
·农业的起源 | 第19-20页 |
·农民的产生 | 第20-22页 |
·农民的历史变迁 | 第22-27页 |
·农民的变迁过程 | 第22-24页 |
·农民变迁的特征 | 第24-25页 |
·农民变迁的规律 | 第25-27页 |
·农民的主体作用 | 第27-29页 |
·农民与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 第29-34页 |
·重农政策中农民与国家的共同体关系 | 第30-31页 |
·抑制土地兼并政策中农民与国家的共同体关系 | 第31-32页 |
·培植小农经济中农民与国家的共同体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近代社会中主体地位旁落的中国农民 | 第34-41页 |
·近代的中国社会 | 第34-35页 |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第34页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主体地位的改变 | 第34-35页 |
·农民地位的下降和身份的变化 | 第35-38页 |
·农民地位的下降 | 第35-36页 |
·农民身份的变化 | 第36-38页 |
·农民与国家显性对立的关系 | 第38-39页 |
·农民问题的出现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现代社会中位势下移的中国农民 | 第41-50页 |
·现代的中国社会 | 第41-43页 |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第41-42页 |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 第42-43页 |
·农民位势的下移 | 第43-46页 |
·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提供者 | 第43-44页 |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小生产者 | 第44-45页 |
·集体化的农民 | 第45-46页 |
·农民与国家的隐性对立关系 | 第46-47页 |
·农民问题的加剧 | 第47-50页 |
·户籍制度与农民问题的加剧 | 第47-48页 |
·二元结构与农民问题的加剧 | 第48页 |
·其他制度和农民问题的加剧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当代社会中命运起伏的中国农民 | 第50-58页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第50-51页 |
·农民的变化 | 第51-54页 |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 | 第51-52页 |
·身份开始淡化,流动性加快 | 第52-53页 |
·农民的社会分化加快,产生了不同的阶层 | 第53页 |
·与市场紧密联系,市场观念增强,成为开放型的农民 | 第53-54页 |
·农民与国家关系从紧张趋向缓和 | 第54-55页 |
·农民与国家关系紧张时期 | 第54-55页 |
·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向着良性、和谐的关系发展 | 第55页 |
·农民问题的凸显 | 第55-58页 |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 第55-56页 |
·改革初期农民负担加重 | 第56页 |
·农民利益的流失 | 第56-58页 |
第六章 中国农民及农民问题的实质和展望 | 第58-66页 |
·国际经验的借鉴 | 第58-63页 |
·国家强制的英国模式 | 第58-61页 |
·自由迁徙的美国模式 | 第61-62页 |
·滞后的法国道路 | 第62-63页 |
·中国农民及农民问题的实质 | 第63-64页 |
·对中国农民及农民问题的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