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小说的戏剧化特色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人生如戏的小说创作观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独特的“戏剧”经历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人生如戏小说创作观的形成 | 第14-18页 |
第二章 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选择 | 第18-26页 |
第一节 表演者 | 第18-22页 |
一、小穗子 | 第19-20页 |
二、艺术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看戏人 | 第22-26页 |
一、少年穗子的偷窥 | 第22-24页 |
二、成年穗子的反思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严歌苓小说文体的戏剧化特征 | 第26-43页 |
第一节 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 | 第26-34页 |
一、用对话推动矛盾关系的发展 | 第26-32页 |
二、含蓄的潜台词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戏剧情境与人物性格 | 第34-40页 |
一、 尖锐的戏剧性情境与性格的发展 | 第35-37页 |
二、情境设置的偶合性与性格的极致 | 第37-39页 |
三、时空交错中的情境转换与性格的丰富性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戏剧性悬念的设置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小说与戏剧的互文性 | 第43-59页 |
第一节 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喜儿” | 第45-48页 |
一、政治意识形态符号的消解 | 第45-47页 |
二、拯救观念的颠覆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性别迷失中的“白蛇” | 第48-52页 |
一、白蛇与青蛇故事的再现与重构 | 第49-51页 |
二、“蛇性”到“人性”的悲剧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中国式娜拉”的出走 | 第52-55页 |
一、田苏菲“出走” | 第52-54页 |
二、娜拉们出走以后 | 第54-55页 |
第四节 “蝴蝶夫人”东方幻梦的破灭 | 第55-59页 |
一、“蝴蝶夫人”幻梦的形成 | 第55-57页 |
二、东方男性的自我表述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