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7页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 | 第22-53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2-38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求是现实依据 | 第22-24页 |
二、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是历史依据 | 第24-25页 |
三、抗日救亡是时代主题 | 第25-27页 |
四、高度整合的社会是组织基础 | 第27-32页 |
五、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在互动中改善是外部条件 | 第32-3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 第38-5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 | 第38-4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基本内涵 | 第41-48页 |
三、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的几点认识 | 第48-53页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3-126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概况 | 第53-63页 |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群体的界定 | 第53-55页 |
二、党的第一代领导群体的形成 | 第55-57页 |
三、党的领导群体的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资质的生成 | 第57-63页 |
第二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3-87页 |
一、学习运动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3-74页 |
二、整风运动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74-87页 |
第三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87-111页 |
一、党的领导群体对农民在革命中作用的认识 | 第88-89页 |
二、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始语境分析 | 第89-95页 |
三、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 第95-111页 |
第四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11-126页 |
一、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政治取向与革命作用的判定 | 第112-114页 |
二、党的领导群体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 第114-121页 |
三、引导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 | 第121-126页 |
第四章 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26-201页 |
第一节 整风前后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身份角色转换 | 第126-145页 |
一、延安知识分子概况 | 第127-130页 |
二、整风前化大众的潜在主体与启蒙者的身份角色 | 第130-135页 |
三、整风中大众化对象的身份角色 | 第135-137页 |
四、整风前后知识分子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的成因分析 | 第137-144页 |
五、身份角色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资质的生成 | 第144-145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 | 第145-171页 |
一、以出版机构为依托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 | 第145-153页 |
二、以各类学校为阵地宣讲马克思主义 | 第153-157页 |
三、以学术团体为平台研究马克思主义 | 第157-162页 |
四、以文化艺术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162-171页 |
第三节 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普及 | 第171-185页 |
一、“中国化”命题的溯源 | 第172-175页 |
二、“中国化”命题性质从学术到政治的演进脉络 | 第175-179页 |
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理论证与宣传普及 | 第179-185页 |
第四节 延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 | 第185-201页 |
一、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 第186-188页 |
二、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 第188-195页 |
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宣传 | 第195-201页 |
第五章 延安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01-232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报刊媒介概述 | 第201-207页 |
一、陕甘宁边区报刊概况 | 第201-202页 |
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报刊概况 | 第202-203页 |
三、报刊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起 | 第203-207页 |
第二节 延安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 第207-216页 |
一、宣传延安整风 | 第207-208页 |
二、促进大生产运动 | 第208-209页 |
三、推进社会建设 | 第209-212页 |
四、普及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 | 第212-213页 |
五、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 | 第213-214页 |
六、促进民主政权建设 | 第214-216页 |
第三节 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 第216-232页 |
一、准确的媒体性质与办报方针定位 | 第216-220页 |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传播内容、风格与组织体系 | 第220-224页 |
三、独特高效的产品生产与传播 | 第224-229页 |
四、规避同质竞争的新闻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 第229-232页 |
第六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价 | 第232-253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就 | 第232-239页 |
一、马克思主义被广泛认同和信仰 | 第232-235页 |
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第235-236页 |
三、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 | 第236-237页 |
四、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框架的初步建构 | 第237-239页 |
第二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缺陷与不足 | 第239-245页 |
一、常态化向运动式畸变的萌芽 | 第240-241页 |
二、从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双向结合到单向度的知识分子工农化 | 第241-243页 |
三、把翻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教条主义的倾向 | 第243-245页 |
四、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学理分析 | 第245页 |
第三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启示 | 第245-25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取向为前提条件 | 第246-247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协调有序的组织体系为实施保障 | 第247-248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与各社会思潮对话交锋为发展动力 | 第248-250页 |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为文化依托 | 第250-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63页 |
致谢 | 第263-2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