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教化的当代借鉴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0页 |
| ·正文结构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戏曲与传统教化 | 第13-21页 |
| ·中国古代戏曲概况 | 第13-14页 |
|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 | 第14页 |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第14页 |
|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14页 |
| ·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 第14页 |
| ·传统教化影响戏曲发展 | 第14-21页 |
| ·教化的内涵 | 第14-16页 |
| ·广义和狭义 | 第14-15页 |
| ·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 ·古代的教化思想 | 第16-17页 |
| ·古代教化思想的萌芽 | 第16-17页 |
| ·古代教化思想的发展与确立 | 第17页 |
| ·戏曲教化功能发展的原因 | 第17-21页 |
| ·统治者重视“礼乐教化” | 第17-19页 |
| ·戏曲是“礼”“乐”融合的最好载体 | 第19-20页 |
| ·戏曲创作者重视“教化为先”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戏曲:高台教化 | 第21-29页 |
| ·戏曲教化的价值追求 | 第21页 |
| ·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观在戏曲主题中的传扬 | 第21-24页 |
| ·“忠”的思想 | 第22页 |
| ·“孝”的思想 | 第22-23页 |
| ·“节”的思想 | 第23页 |
| ·“义”的思想 | 第23-24页 |
| ·优秀思想道德观如何在戏曲教化中实现 | 第24-27页 |
| ·寓教于乐 | 第24页 |
| ·雅俗共赏 | 第24-25页 |
| ·劝善惩恶 | 第25-27页 |
| ·故事情节善恶有报 | 第25页 |
| ·语言优美导人向善 | 第25-26页 |
| ·人物塑造树立样榜 | 第26-27页 |
| ·戏台楹联发人深省 | 第27页 |
| ·戏曲教化的作用 | 第27-29页 |
| ·劝人为善 | 第27-28页 |
| ·化民成俗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典型戏曲教化剧目:明代教化剧 | 第29-35页 |
| ·明代教化剧 | 第29-31页 |
| ·什么是“教化剧” | 第29页 |
| ·《琵琶记》首开教化剧先河 | 第29-30页 |
| ·《五伦全备记》具有鲜明的教化观 | 第30页 |
| ·有益风化的教化剧目 | 第30-31页 |
| ·明代教化剧盛行的历史背景 | 第31-32页 |
| ·统治者重视教化建设 | 第31页 |
| ·作者创作思想倾向于道德说教 | 第31-32页 |
| ·宫廷贵族也成为教化剧的热衷创作者 | 第32页 |
| ·明代教化剧的社会价值 | 第32-35页 |
| ·有助于变革社会风俗,稳定社会秩序 | 第32页 |
| ·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深远 | 第32-33页 |
| ·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戏曲教化的当代借鉴 | 第35-43页 |
| ·将戏曲艺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 | 第35-36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习戏曲艺术中的隐形教育 | 第36页 |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师德”教育 | 第36-37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 第37-39页 |
| ·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39-43页 |
| ·加强文艺作品中主旋律的弘扬 | 第39页 |
| ·加强监管色情暴力作品 | 第39-40页 |
| ·提高文艺作品创作者的“教化”意识 | 第40-4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