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重金属废水的污染现状 | 第8-9页 |
·我国重金属污水排放和污染现状 | 第8页 |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8-9页 |
·含Cu~(2+)废水的危害 | 第9页 |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9-11页 |
·物理法 | 第9-10页 |
·化学法 | 第10-11页 |
·絮凝剂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絮凝剂的分类 | 第11-14页 |
·无机絮凝剂 | 第12页 |
·有机絮凝剂 | 第12-13页 |
·复合型絮凝剂 | 第13-14页 |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絮凝剂作用机理 | 第16-21页 |
·胶体结构 | 第16-17页 |
·絮凝作用机理 | 第17-20页 |
·DLVO理论 | 第17-18页 |
·吸附电中和作用 | 第18页 |
·吸附架桥机理 | 第18-19页 |
·网捕卷扫机理 | 第19-20页 |
·表面络合模型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 第21-27页 |
·试验原材料概况 | 第21页 |
·赤泥的特征及组成 | 第21-22页 |
·物理性质 | 第21页 |
·化学成分 | 第21-22页 |
·矿物组成 | 第22页 |
·赤泥的结构形成特征 | 第22-23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3页 |
·主要的测试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赤泥的活化试验 | 第27-40页 |
·试验药剂 | 第27页 |
·赤泥的提纯 | 第27-29页 |
·试验原理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提纯赤泥的酸活化 | 第29-34页 |
·实验原理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及流程 | 第30页 |
·浸取条件的确定 | 第30-32页 |
·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盐活化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实验原理和改性剂的选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及流程 | 第34-35页 |
·改性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对比实验与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 | 第40-46页 |
·合成思路 | 第40页 |
·试验药剂 | 第40页 |
·絮凝剂的制备 | 第40-42页 |
·制备原理 | 第40页 |
·制备方法 | 第40-41页 |
·絮凝剂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41-42页 |
·絮凝剂的性能研究 | 第42-45页 |
·聚合FeCl_3浓度对改性赤泥吸附Cu~(2+)性能的影响 | 第42页 |
·液固比对改性赤泥吸附Cu~(2+)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聚合时间对Cu~(2+)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聚合温度对Cu~(2+)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新型絮凝剂的性质分析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新型絮凝剂处理含CU~(2+)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46-52页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试验过程 | 第46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6-51页 |
·新型复合絮凝剂投加量对去除Cu~(2+)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pH值对去除Cu~(2+)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搅拌强度对去除Cu~(2+)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静置时间对去除Cu~(2+)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重金属废水浓度对去除Cu~(2+)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温度对去除Cu~(2+)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页 |
·创新点 | 第52页 |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