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英文缩写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 膀胱感觉神经分布与膀胱活动过度 | 第15-20页 |
·膀胱感觉神经分布 | 第15-16页 |
·膀胱活动过度的发生机制 | 第16-17页 |
·P物质与辣椒素 | 第17-18页 |
·辣椒素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 第18-20页 |
2 针刺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 第20-21页 |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流行病学 | 第20页 |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20-21页 |
·针刺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治疗现状 | 第21页 |
·针刺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神经递质机制 | 第22页 |
·中枢神经机制 | 第22-23页 |
·外周神经机制 | 第23-25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实验一 电针深刺次髎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特异效应和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43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29-30页 |
·膀胱灌注操作方法 | 第30页 |
·S1后孔深刺及浅刺标准 | 第30-31页 |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37页 |
·排尿时间间隔 | 第32-33页 |
·膀胱最大压力 | 第33页 |
·排尿持续时间 | 第33-34页 |
·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 | 第34-36页 |
·针刺深度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实验二 深刺次髎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神经调控机制 | 第43-71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1页 |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45-46页 |
·盆神经分离 | 第46页 |
·盆神经电活动记录 | 第46-48页 |
·辣椒素施加问题 | 第48页 |
·标本取材 | 第48-49页 |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第49页 |
·RT-PCR | 第49-51页 |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67页 |
·膀胱压力相关指标 | 第52页 |
·盆神经放电 | 第52-58页 |
·免疫组化结果 | 第58-63页 |
·RT-PCR结果 | 第63-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简历 | 第83-84页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