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经营者集中概述 | 第9-17页 |
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 | 第9-11页 |
(一) 其他国家有关“经营者集中”概念的规定 | 第9-10页 |
(二) 中国有关“经营者集中”概念的规定 | 第10-11页 |
二、经营者集中的分类 | 第11-12页 |
(一) 按照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经济中的相互关系的标准进行的划分 | 第11页 |
(二) 按照具体集中形式的标准进行的划分 | 第11-12页 |
三、经营者集中的积极意义 | 第12-14页 |
(一) 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对市场竞争环境的积极意义 | 第13页 |
(三) 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 第13-14页 |
四、经营者集中的局限性 | 第14-17页 |
(一) 横向集中的局限性 | 第14-15页 |
(二) 纵向集中的局限性 | 第15页 |
(三) 混合集中的局限性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经营者集中的价值目标 | 第17-21页 |
一、主要国家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 第17-20页 |
(一) 美国 | 第17-18页 |
(二) 欧盟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 第18-20页 |
二、价值目标的效率化趋势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经营者集中的程序规范 | 第21-25页 |
一、事先强制申报制度 | 第21-22页 |
(一) 申报标准 | 第21-22页 |
(二) 申报豁免 | 第22页 |
(三) 申报内容 | 第22页 |
二、审查制度 | 第22-23页 |
(一) 初步审查 | 第23页 |
(二) 实质审查 | 第23页 |
三、程序规范的效率化趋势 | 第23-25页 |
(一) 确立事先申报制度 | 第23-24页 |
(二) 取消事后申报制度 | 第24页 |
(三) 申报标准的提高 | 第24页 |
(四) 审查时间的缩短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经营者集中的实体标准 | 第25-34页 |
一、经营者集中实体标准的经济学理论 | 第25-27页 |
(一) 哈佛学派 | 第25-26页 |
(二) 芝加哥学派 | 第26-27页 |
二、一般实体标准和具体分析因素 | 第27-30页 |
(一) 一般实体标准 | 第27页 |
(二) 具体分析因素 | 第27-30页 |
三、实体标准的效率化趋势 | 第30-34页 |
(一) 一般实体标准的转变 | 第30-31页 |
(二) 相关市场的界定由封闭转为开放 | 第31页 |
(三) 市场集中度的计量方法的转变 | 第31页 |
(四) “本身违法原则”让位于“合理原则” | 第31-32页 |
(五) “有罪推定”转变为“无罪推定” | 第32页 |
(六) “全面干预”转变为“重点干预” | 第32-33页 |
(七) 结构主义规制法转变为行为主义规制法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经营者集中的豁免制度 | 第34-38页 |
一、豁免制度 | 第34-35页 |
(一) 提高效率 | 第34页 |
(二) 经营者濒临破产 | 第34-35页 |
(三) 增强国际竞争力 | 第35页 |
二、豁免制度的效率化趋势 | 第35-38页 |
(一) “效率冒犯”转变为“效率抗辩” | 第35-37页 |
(二) 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豁免理由 | 第37-38页 |
第六章 以效率为视角对我国经营者集中的述评 | 第38-45页 |
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 | 第38-40页 |
(一) 经营者集中概念的优点 | 第38-39页 |
(二) 经营者集中概念的不足及重构 | 第39-40页 |
二、经营者集中的价值目标 | 第40-41页 |
三、经营者集中的程序规范 | 第41-42页 |
(一) 申报标准 | 第41页 |
(二) 审查期限 | 第41-42页 |
四、经营者集中的实体标准 | 第42-43页 |
五、经营者集中的豁免制度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