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研究--以长沙市真人桥村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 第15-29页 |
·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第15-19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15-16页 |
·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 | 第16-17页 |
·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 第17-18页 |
·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19-20页 |
·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 | 第20-21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1页 |
·地租和竞租理论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22-23页 |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23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3-24页 |
·技术因素 | 第24页 |
·政策和制度因素 | 第24页 |
·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模式 | 第24-25页 |
·挖潜模式 | 第24-25页 |
·门槛模式 | 第25页 |
·集中模式 | 第25页 |
·创新模式 | 第25页 |
·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 第25-29页 |
·南张楼村建设模式 | 第25-27页 |
·新苏南模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长沙市真人桥村土地利用分析 | 第29-37页 |
·真人桥村概况 | 第29-30页 |
·自然条件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页 |
·真人桥村土地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真人桥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村庄分散发展,占地大、利用率低 | 第32页 |
·基础设施占用大量土地 | 第32-33页 |
·村庄用地的盲目扩张 | 第33-34页 |
·村民宅基地多处占用 | 第34页 |
·建设用地闲置 | 第34-35页 |
·建筑形式单一、容积率低 | 第35页 |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7页 |
·城市郊区化 | 第35页 |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机制 | 第35-36页 |
·规划滞后 | 第36页 |
·农村思想观念的制约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长沙市真人桥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7-49页 |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37-38页 |
·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 | 第37页 |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37页 |
·主导因素原则 | 第37-38页 |
·资源节约原则 | 第38页 |
·弹性原则 | 第38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38-39页 |
·指标释义 | 第39-40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 第40-46页 |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5页 |
·综合评分 | 第45-4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真人桥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 第49-59页 |
·强化集约理念 | 第49页 |
·加强规划编制 | 第49-53页 |
·目标定位 | 第49-50页 |
·现状分析 | 第50页 |
·规划结构 | 第50-51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51-53页 |
·组建中心村 | 第53-54页 |
·进行耕地整理 | 第54页 |
·改革土地制度 | 第54-56页 |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 | 第54-55页 |
·规范土地市场 | 第55-56页 |
·强化住宅设计 | 第56-57页 |
·发展特色农业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5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