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定义及内涵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4-26页 |
·理论渊源 | 第14-16页 |
·桑顿的理论核心 | 第14-15页 |
·巴杰特的理论核心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古典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发展 | 第16-17页 |
·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最后贷款人相关原则的讨论 | 第21页 |
·中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21-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最后贷款人救助原则 | 第24-25页 |
·最后贷款人安排道德风险防范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最后贷款人安排与金融危机 | 第26-52页 |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衰退——美联储LLR角色缺位 | 第26-30页 |
·大衰退背景 | 第26页 |
·危机前期美联储纽约分行的LLR措施 | 第26-27页 |
·危机中期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缺位 | 第27-28页 |
·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缺位的影响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英国1991-1992年小银行危机——系统性风险权衡 | 第30-33页 |
·背景 | 第30页 |
·英格兰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时机与方式 | 第30-32页 |
·英格兰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效果及对市场的影响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英国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非系统性风险的处置 | 第33-36页 |
·背景 | 第33-34页 |
·英格兰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时机与方式 | 第34-35页 |
·英格兰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效果以及对市场的影响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墨西哥金融危机——IMF的最后贷款人安排 | 第36-38页 |
·背景 | 第36页 |
·墨西哥货币当局最后贷款人安排时机、方式与效果 | 第36页 |
·IMF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时机与方式 | 第36-37页 |
·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效果及对市场的影响分析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美国对长期资本公司(LTCM)的救助——系统性风险权衡 | 第38-40页 |
·背景 | 第38页 |
·美联储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时机与方式 | 第38-39页 |
·美联储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效果及对市场的影响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次贷危机——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新考验 | 第40-52页 |
·背景 | 第41-42页 |
·美联储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时机、方式及效果 | 第42-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最后贷款人制度与金融危机:对美联储与IMF干预措施的比较 | 第52-65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主体 | 第52-56页 |
·反对IMF成为最后贷款人的学者观点 | 第52-55页 |
·支持IMF成为最后贷款人的学者观点 | 第55-56页 |
·本文观点 | 第56页 |
·实施干预时机与方式 | 第56-60页 |
·干预时机 | 第56-58页 |
·干预时机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58页 |
·干预方式不同 | 第58-59页 |
·干预的理论依据 | 第59-60页 |
·实施成本分析——道德风险 | 第60-65页 |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60-61页 |
·道德风险问题的表现 | 第61页 |
·美联储与IMF针对道德风险的对策及效果 | 第61-64页 |
·道德风险政策建议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最后贷款人安排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 第65-79页 |
·中国实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现状 | 第65-71页 |
·中国最后贷款人安排存在的问题 | 第71-73页 |
·完善中国最后贷款人安排的建议 | 第73-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