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虚假信息犯罪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我国虚假信息犯罪的概念、现状和形势 | 第8-21页 |
一、虚假信息与虚假信息犯罪的界定 | 第8-11页 |
(一) 虚假信息的界定及其危害 | 第8-10页 |
(二) 虚假信息犯罪 | 第10-11页 |
二、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虚假信息犯罪现状 | 第11-17页 |
(一) 我国刑法中的规定虚假信息犯罪行为 | 第11-16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三、关于虚假信息犯罪方面的理论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四、虚假信息犯罪的形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虚假信息个罪认定与适用疑难问题辨析 | 第21-58页 |
一、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型个罪问题辨析 | 第22-36页 |
(一)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 第22-28页 |
(二) 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 第28-34页 |
(三)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诽谤罪 | 第34-36页 |
二、提供虚假信息型个罪问题辨析 | 第36-43页 |
(一) 如何理解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本质 | 第37页 |
(二) 犯罪主体范围的认定 | 第37-38页 |
(三) 认定“情节严重”与加重情节 | 第38-41页 |
(四) 本罪与其他罪名的辨析 | 第41-43页 |
三、利用虚假信息型个罪问题辨析 | 第43-58页 |
(一) 虚假广告罪 | 第43-49页 |
(二) 虚假信息诈骗罪 | 第49-58页 |
第三章 虚假信息犯罪立法与防控措施的完善建议 | 第58-66页 |
一、完善虚假信息犯罪立法方面的建议 | 第58-62页 |
(一) 针对虚假信息范围的建议 | 第58-59页 |
(二) 针对犯罪主体范围的建议 | 第59-60页 |
(三) 针对罪名、罪数和“情节”的建议 | 第60-62页 |
二、对虚假信息犯罪防控措施的完善建议 | 第62-66页 |
(一) 提高技术防范能力 | 第62-63页 |
(二) 强化虚假信息防控的协作机制 | 第63-64页 |
(三) 做好防范宣传工作 | 第64-65页 |
(四) 健全法制防范体系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