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及其学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前言 | 第16-21页 |
第一章 子夏研究概述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关于国别与家世的研究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关于子夏与经学的研究 | 第23-29页 |
第三节 关于子夏及其学术、学派的研究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子夏家世与生平简况 | 第32-54页 |
第一节 子夏里籍考 | 第32-39页 |
一、“魏人说”驳 | 第34-36页 |
二、“卫人说”证 | 第36-39页 |
第二节 生平行迹 | 第39-54页 |
一、姓氏与家族 | 第40-41页 |
二、生平概况 | 第41-54页 |
第三章 性格特点与人生态度 | 第54-84页 |
第一节 性格特点 | 第54-63页 |
第二节 人生态度 | 第63-69页 |
一、从政态度 | 第63-68页 |
二、为人态度 | 第68-69页 |
第三节 与其他同门比较 | 第69-84页 |
一、与子游比较 | 第70-73页 |
二、与子张比较 | 第73-78页 |
三、与曾子比较 | 第78-84页 |
第四章 子夏与儒家经典 | 第84-123页 |
第一节 子夏的治学思想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子夏与经学的传播 | 第86-123页 |
一、子夏与《诗》的传授 | 第89-96页 |
二、子夏与《书》的传授 | 第96-99页 |
三、子夏与《礼》的传授 | 第99-107页 |
四、子夏与《乐》的传授 | 第107-112页 |
五、子夏与《易》的传授 | 第112-116页 |
六、子夏与《春秋》的传授 | 第116-121页 |
七、子夏与《论语》的成书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子夏学派及弟子考述 | 第123-140页 |
第一节 “儒家八派”缘何无子夏 | 第123-127页 |
第二节 子夏弟子考述 | 第127-140页 |
第六章 子夏对儒学的贡献 | 第140-151页 |
第一节 传播儒家经典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 第142-147页 |
第三节 从儒到法的承启作用 | 第147-151页 |
余论 | 第151-155页 |
附录一 子夏生平行迹简表 | 第155-156页 |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形势图——温的变迁 | 第156-158页 |
附录三 《子夏诗序》 | 第158-159页 |
附录四 《子夏易传》 | 第159-165页 |
附录五 引文补录 | 第165-170页 |
附录六 关于李克与李悝是否为同一人的争论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81-1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