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热水沉积型矿床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4-15页 |
| ·热水沉积型矿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研究 | 第15-16页 |
| ·矿床研究 | 第16-17页 |
| ·矿床分类 | 第17-18页 |
| ·热水沉积岩 | 第18-19页 |
| ·热水沉积地球化学 | 第19-21页 |
| ·热水沉积矿床的时代分布 | 第21-22页 |
| ·成矿模式 | 第22-23页 |
| ·热水沉积成矿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 ·热水沉积成矿的地质环境和深部背景 | 第24页 |
| ·热水沉积成矿有机地球化学和分子古生物学 | 第24页 |
|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动力学 | 第24页 |
| ·对热水沉积成矿系列进行研究 | 第24-25页 |
| ·加强现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研究 | 第25页 |
| ·选题的科学意义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途径 | 第27-28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30-47页 |
| ·区域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30-41页 |
| ·区域构造的划分 | 第30页 |
| ·主要构造单元岩相古地理 | 第30-34页 |
| ·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特征 | 第34-37页 |
| ·同沉积期基底断裂 | 第37-41页 |
| ·区域地层 | 第41-45页 |
| ·区域岩浆活动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热水沉积岩特征 | 第47-63页 |
| ·硅质岩 | 第47-51页 |
| ·硅质岩的产出背景 | 第47-49页 |
| ·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49-51页 |
| ·重晶石岩 | 第51-55页 |
| ·重晶石岩的产出背景 | 第51-53页 |
| ·重晶石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53-55页 |
| ·电气石岩 | 第55-58页 |
| ·电气石岩的产出背景 | 第55-56页 |
| ·电气石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56-58页 |
| ·层状矽卡岩 | 第58-61页 |
| ·层状矽卡岩的产出背景 | 第58-60页 |
| ·层状矽卡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广西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63-109页 |
| ·桂中盘龙铅锌矿床 | 第63-74页 |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63-66页 |
| ·矿体特征 | 第66-68页 |
| ·矿石特征 | 第68-72页 |
| ·围岩蚀变 | 第72-74页 |
| ·桂西南下雷锰矿床 | 第74-87页 |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74-79页 |
| ·矿体特征 | 第79-81页 |
| ·矿石特征 | 第81-84页 |
| ·矿化分带特征 | 第84-86页 |
| ·围岩蚀变 | 第86-87页 |
| ·桂西高龙金矿床 | 第87-101页 |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87-93页 |
| ·矿体特征 | 第93-94页 |
| ·矿石特征 | 第94-98页 |
| ·矿化作用分期 | 第98页 |
| ·围岩蚀变 | 第98-101页 |
| ·桂中古潭重晶石矿床 | 第101-106页 |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01-104页 |
| ·矿体特征 | 第104页 |
| ·矿石特征 | 第104-105页 |
| ·围岩蚀变 | 第105-106页 |
| ·小结 | 第106-109页 |
| ·盘龙铅锌矿床 | 第106页 |
| ·下雷锰矿床 | 第106-107页 |
| ·高龙金矿床 | 第107-108页 |
| ·古潭重晶石矿床 | 第108-109页 |
| 第五章 热水沉积地球化学 | 第109-154页 |
| ·热水沉积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09-121页 |
| ·硅质岩常量元素特征 | 第109-114页 |
| ·重晶石岩常量元素特征 | 第114-117页 |
| ·电气石岩常量元素特征 | 第117-120页 |
| ·层状矽卡岩常量元素特征 | 第120-121页 |
| ·热水沉积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21-129页 |
| ·元素As、Sb、Sr含量特征 | 第121-123页 |
| ·元素Fe、Mn、Cu、Co、Ni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 ·元素P与Y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 ·元素U与和Th的关系 | 第126-129页 |
| ·热水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129-137页 |
| ·硅质岩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第129-132页 |
| ·电英岩(电气石岩)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第132-136页 |
| ·重晶石岩稀土元素特征 | 第136-137页 |
| ·热水沉积岩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37-143页 |
| ·硅同位素组成 | 第137-141页 |
| ·氧同位素组成 | 第141-143页 |
| ·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 第143-151页 |
| ·盘龙铅锌矿床硫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144-146页 |
| ·下雷锰矿床硫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146-149页 |
| ·高龙金矿床硫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149-150页 |
| ·古潭重晶石矿床硫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150-151页 |
| ·小结 | 第151-154页 |
| 第六章 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第154-185页 |
| ·矿化类型 | 第154-159页 |
| ·锡矿 | 第154页 |
| ·铅锌矿 | 第154-156页 |
| ·锑矿 | 第156页 |
| ·汞矿 | 第156页 |
| ·金矿 | 第156页 |
| ·铜矿 | 第156-157页 |
| ·钨矿 | 第157页 |
| ·铁矿 | 第157页 |
| ·锰矿 | 第157-158页 |
| ·钒矿 | 第158页 |
| ·磷矿 | 第158页 |
| ·黄铁矿 | 第158页 |
| ·重晶石矿 | 第158-159页 |
| ·成矿时代 | 第159-161页 |
| ·中元古代 | 第159页 |
| ·晚元古代 | 第159页 |
| ·早古生代 | 第159-160页 |
| ·晚古生代 | 第160页 |
| ·中生代 | 第160-161页 |
| ·空间分布 | 第161-163页 |
| ·桂北-桂东元古宙裂陷铁锡成矿带 | 第161页 |
| ·桂东南早古生代裂陷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 第161-162页 |
| ·桂中—桂北泥盆纪走滑断陷铅锌重晶石黄铁矿成矿带 | 第162页 |
| ·桂北(丹池)晚古生代裂陷锡多金属成矿带 | 第162页 |
| ·桂西南泥盆纪裂陷锰重晶石黄铁矿成矿带 | 第162-163页 |
| ·桂西北早中三叠世裂陷金矿成矿带 | 第163页 |
| ·成矿环境 | 第163-167页 |
| ·构造环境 | 第163-164页 |
| ·沉积环境 | 第164-166页 |
| ·古地热场环境 | 第166-167页 |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167-175页 |
| ·成矿环境与热水沉积矿化富集的关系 | 第167-168页 |
| ·地层与热水沉积矿化富集的关系 | 第168-169页 |
| ·同沉积断裂与热水沉积矿化富集的关系 | 第169-170页 |
| ·古隆起及次级坳陷与矿化富集的关系 | 第170-171页 |
| ·热水沉积岩与矿化富集的关系 | 第171-175页 |
| ·矿床成矿系列 | 第175-183页 |
| ·桂西北地区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热水沉积型金矿床成矿系列 | 第175-179页 |
| ·桂中—桂北地区泥盆纪热水沉积型铅锌重晶石黄铁矿矿床成矿系列 | 第179-183页 |
| ·广西与国内外热水沉积矿床对比 | 第183-185页 |
| 第七章 找矿评价标志及找矿方向 | 第185-193页 |
| ·找矿评价标志 | 第185-190页 |
| ·拉张性构造环境标志 | 第185页 |
| ·沉积相变带及还原性地球化学障环境标志 | 第185页 |
| ·地热场环境标志 | 第185页 |
| ·古隆起边缘标志 | 第185页 |
| ·同沉积断裂标志 | 第185-186页 |
| ·地层位及岩性标志 | 第186页 |
| ·热水沉积岩标志 | 第186-187页 |
| ·矿床学标志 | 第187页 |
| ·热液蚀变标志 | 第187页 |
| ·矿化组合标志 | 第187-188页 |
| ·矿物学标志 | 第188页 |
| ·地球化学标志 | 第188-190页 |
| ·找矿方向 | 第190-19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3-204页 |
| ·主要结论及创新 | 第193-201页 |
| ·主要结论 | 第193-200页 |
| ·创新 | 第200-201页 |
| ·成果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 第201-203页 |
| ·后续研究与工作展望 | 第203-2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4-219页 |
| 附录 | 第219-222页 |
| 致谢 | 第222-223页 |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223-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