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5页 |
第一章 时代精神对边塞诗人的影响 | 第15-33页 |
第一节 时代精神与边塞诗人个性精神的统一 | 第15-22页 |
第二节 价值观的改变--从以文载道到以武载道 | 第22-29页 |
第三节 边塞诗人的游侠气质和少年心态 | 第29-33页 |
第二章 边塞诗人的历史意识和英雄意识 | 第33-59页 |
第一节 边塞诗人的历史意识 | 第33-46页 |
第二节 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 | 第46-51页 |
第三节 唐代边塞诗中的封侯现象 | 第51-55页 |
第四节 唐代边塞诗在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中的作用 | 第55-59页 |
第三章 地理文化对边塞诗人的影响 | 第59-87页 |
第一节 地理文化对诗人出塞及创作的影响 | 第59-72页 |
第二节 边塞诗人的地理视野 | 第72-80页 |
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边塞意识和边塞情怀 | 第80-87页 |
第四章 唐代社会文化对诗人入边幕的影响 | 第87-106页 |
第一节 边地幕府对人才的需求 | 第87-93页 |
第二节 影响诗人入边幕的其他因素 | 第93-97页 |
第三节 边塞诗人入边幕的矛盾心态分析--以岑参为例 | 第97-106页 |
第五章 边塞诗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 第106-131页 |
第一节 边塞诗人心态的转变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边塞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 | 第112-121页 |
第三节 边塞诗人的人文关怀 | 第121-131页 |
第六章 边塞诗中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再评价 | 第131-154页 |
第一节 边塞诗战争主题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关于石堡城之战和怛逻斯之战的分析 | 第135-144页 |
第三节 边塞诗中的民族友好主题 | 第144-154页 |
第七章 唐代边塞闺怨诗研究 | 第154-171页 |
第一节 唐代边塞闺怨诗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边塞闺怨诗中的女性形象 | 第157-166页 |
第三节 从边塞闺怨诗看时代盛衰和价值取向变化 | 第166-171页 |
结语 | 第171-1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3-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