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5-32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 ·水文地球化学 | 第16-20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20-23页 |
| ·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 第23-27页 |
|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研究程度 | 第27-28页 |
| ·主要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9-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创新点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2-5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2-35页 |
| ·位置范围 | 第32页 |
| ·气象水文 | 第32-33页 |
| ·地形地貌 | 第33-3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6页 |
| ·地热地质概况 | 第36-48页 |
| ·地下热水形成的构造地质条件 | 第36-41页 |
| ·地下热水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 第41-48页 |
| ·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48-49页 |
| ·地下热水开采特征 | 第48-49页 |
| ·地下热水利用特征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地下热水水化学成分空间演化特征 | 第51-71页 |
| ·采样位置和数据 | 第51页 |
| ·地下热水水化学成分垂向演化特征 | 第51-66页 |
| ·地下热水TDS与主要离子含量垂向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 ·地下热水TDS与主要离子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 ·各热储层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特征 | 第53-66页 |
| ·地下热水水化学成分水平演化特征 | 第66-69页 |
| ·主要离子含量水平演化特征 | 第66-67页 |
| ·水化学类型水平演化特征 | 第67-68页 |
| ·地下热水TDS水平演化特征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地下热水水化学质量平衡模拟 | 第71-83页 |
| ·质量平衡模拟的理论依据 | 第71-73页 |
| ·矿物饱和指数 | 第71页 |
| ·质量平衡模型 | 第71-73页 |
|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水化学质量平衡模拟 | 第73-81页 |
| ·水-岩作用的概念模型 | 第73页 |
| ·可能矿物项与约束变量的确定 | 第73-74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4-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五章 地下热水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各储热层间水力联系 | 第83-100页 |
|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83-84页 |
| ·地下热水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84-95页 |
| ·地下热水起源 | 第84-89页 |
| ·地下热水年龄 | 第89-90页 |
| ·地下热水与碳酸盐反应的碳同位素证据 | 第90-92页 |
| ·地下热水赋存环境的封闭程度 | 第92-94页 |
| ·地下热水分类 | 第94-95页 |
| ·各热储层间的水力联系 | 第95-98页 |
| ·第三系与第四系热储层间水力联系 | 第95-96页 |
| ·第三系与元古界热储层间水力联系 | 第96-97页 |
| ·第三系与奥陶系热储层间水力联系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六章 水-岩平衡状态下的热储温度估算 | 第100-121页 |
| ·地球化学温标理论基础 | 第100-101页 |
| ·理论依据 | 第100页 |
| ·适用条件 | 第100-101页 |
| ·常用地球化学温标简介 | 第101-104页 |
|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 第101-103页 |
| ·阳离子地热温标 | 第103-104页 |
| ·水-岩平衡分析 | 第104-110页 |
| ·应用矿物饱和指数法判断水-岩平衡 | 第104-109页 |
| ·应用Na-K-Mg三角图法判断水-岩平衡 | 第109-110页 |
| ·热储温度估算及误差分析 | 第110-120页 |
| ·新生界孔隙裂隙地下热水 | 第110-116页 |
| ·碳酸盐岩地下热水 | 第116-117页 |
| ·秦岭山前构造断裂地下热水 | 第117-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 第七章 地下热水质量评价 | 第121-132页 |
| ·地下热水医疗矿水功能评价 | 第121-124页 |
| ·评价标准及方法 | 第121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1-124页 |
| ·地下热水对碳钢的腐蚀性评价 | 第124-127页 |
| ·评价标准及方法 | 第124-12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5-127页 |
| ·地下热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评价 | 第127-131页 |
| ·评价标准及方法 | 第127-128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8-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第八章 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 第132-144页 |
| ·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 第132-141页 |
| ·资源衰竭 | 第132-133页 |
| ·环境污染 | 第133-134页 |
| ·地面沉降 | 第134-140页 |
| ·地震活动 | 第140-141页 |
| ·地下热水可持续开发利用 | 第141-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8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4-146页 |
| ·今后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 附录 | 第157-18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4-185页 |
| 致谢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