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堆积层滑坡基本特征和典型实例 | 第16-38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6-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页 |
·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物质来源 | 第18-19页 |
·变形特征 | 第19页 |
·堆积层滑坡分类 | 第19-20页 |
·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 | 第20-21页 |
·基本失稳方式 | 第21页 |
·典型实例 | 第21-38页 |
·壤渡场滑坡 | 第21-23页 |
·付家岩滑坡 | 第23-24页 |
·大地坪滑坡 | 第24-26页 |
·杀人田滑坡 | 第26-28页 |
·张家祠堂滑坡 | 第28-29页 |
·老窑林崩滑体 | 第29-31页 |
·虎城村滑坡 | 第31-32页 |
·黄角坪滑坡 | 第32-34页 |
·黄陵村滑坡 | 第34-36页 |
·姚家坝滑坡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 | 第38-43页 |
·地质规律 | 第38-41页 |
·地层岩性 | 第38页 |
·坡角 | 第38-39页 |
·坡高 | 第39页 |
·滑体厚度 | 第39-40页 |
·滑带厚度 | 第40页 |
·斜坡类型 | 第40-41页 |
·诱发因素 | 第41-43页 |
·降雨 | 第41-42页 |
·江河侵蚀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堆积层滑坡的破坏模式 | 第43-70页 |
·典型滑坡深部位移特征 | 第43-65页 |
·滑坡破坏模式 | 第65-70页 |
·滑面特征 | 第66页 |
·滑带特征 | 第66-67页 |
·地表和深部位移特征 | 第67页 |
·宏观机理 | 第67-68页 |
·活动特征 | 第68-7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